就在刚刚 伊拉克突然宣布了! 9月27日,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在中断两年半后,恢复从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向土耳其输送原油,初步日出口量控制在18万至19万桶。 这看似寻常的能源新闻背后,藏着中东地缘格局的深层裂变,从土耳其与伊拉克的15亿美元赔偿纠纷,到欧佩克配额的暗流涌动,再到美国重返中东的战略布局,这场"石油重启"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伊拉克宣称恢复出口后日产量将达360万桶,但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该国实际产能已突破430万桶/日。 这种"数字剪刀差"暴露出关键矛盾:伊拉克既要借恢复出口缓解财政压力,又得在欧佩克框架内维持表面合规。 就像2024年沙特通过"自愿减产"维持油价,实则通过灰色渠道增加出口,伊拉克的"合规出口"背后可能藏着另一套账本。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次恢复出口的原油中,有5万桶/日明确用于满足库尔德地区内需。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实则是中央政府与库尔德自治政府间的微妙平衡。 既满足国际社会对库尔德人权益的关注,又确保中央财政不因石油外流受损。这种策略与2018年伊朗通过"石油换黄金"突破制裁的手法如出一辙。 土耳其在此次重启中的态度耐人寻味。2023年3月主动中断运输是为追讨15亿美元赔偿金,如今却成为恢复出口最大受益者,杰伊汉港每日新增20万桶原油处理量,将直接拉动土耳其港口收入增长12%。 但安卡拉的算盘不止于此:通过控制输油管道,土耳其实质上获得了对伊拉克北部能源通道的"阀门权"。 这种战略布局与历史上的"石油管道战争"惊人相似。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为报复科威特超额产油,曾炸毁两国边境输油管道。 如今土耳其通过掌握关键管道,既可向伊拉克中央政府施压,又能作为美国重返中东的"地缘支点"。美国务院发言人近期表态称"欢迎伊拉克恢复出口",其潜台词不言而喻。 伊拉克承诺遵守420万桶/日配额,但现实远比承诺复杂。2025年1-8月数据显示,该国实际日均出口已达415万桶,恢复北部出口后必然突破配额。 更危险的是,伊拉克与库尔德地区达成的"23万桶/日出口+5万桶/日内需"协议存在重大漏洞。根据维基解密曝光的2024年谈判记录,库尔德方面实际日均产量可达28万桶,剩余5万桶可能通过地下渠道流入黑市。这种"合规出口+灰色交易"的模式,正在侵蚀欧佩克配额制的根基。 这次重启暴露出石油美元体系的深层危机。土耳其坚持用欧元结算部分交易,伊拉克则试图扩大人民币结算比例。 这种"去美元化"尝试虽规模有限,却像2000年伊拉克启用欧元结算石油引发的风暴一样,动摇了石油美元的根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能源定价权争夺。基尔库克原油API度38.5,硫含量1.5%,属于优质中质原油,其定价长期挂钩布伦特原油。 但2025年9月新协议显示,伊拉克首次允许库尔德原油以迪拜原油为基准定价,这种"双轨制"定价可能撕裂全球原油定价体系。 1980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为切断伊朗石油出口,曾炮击霍尔木兹海峡航道。如今在基尔库克-杰伊汉管道重启背后,是更隐蔽的能源战争。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2025年8月伊朗原油出口量回升至150万桶/日,伊拉克的"合规增产"客观上为伊朗制裁松绑提供了缓冲空间。 这种地缘博弈正在改写中东权力版图。沙特通过"2030愿景"推进经济转型,土耳其借管道控制扩大地区影响力,伊拉克则在美伊之间走钢丝。 未来推演三种可能路径。配额战升级:若伊拉克持续超产,欧佩克可能启动"超额减产"机制,导致沙特等国被迫减产,油价或反弹至85美元/桶。 管道争夺战:库尔德地区可能扩建平行管道,土耳其或借此要挟伊拉克让渡更多主权,引发地区动荡。 结算体系革命:若人民币结算比例突破30%,将动摇SWIFT系统在中东的地位,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最可能的路径是第二种。就像2019年委内瑞拉通过加密货币突破制裁,伊拉克可能借助土耳其通道建立"平行出口体系"。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正在成为产油国应对制裁的新常态。 从基尔库克油田到杰伊汉港,这条流淌着黑色黄金的管道,正在见证石油美元体系的黄昏。当伊拉克用274名"幽灵特工"的闹剧转移视线时,全球能源市场正在经历更深刻的变革。 页岩油革命削弱了OPEC话语权,新能源技术冲击着传统能源格局,而地缘政治博弈让石油变成了更复杂的权力筹码。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用石油控制世界的努力,终将被新能源革命和去中心化浪潮碾碎。但在这之前,产油国们仍将在配额、定价权和地缘博弈的钢丝上,走出一条充满裂痕的生存之路。 信息来源: 时隔两年半 伊拉克恢复从库尔德自治区向土耳其出口原油 新华社客户端2025-09-28 09:51北京
就在刚刚 伊拉克突然宣布了! 9月27日,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在中断两年半后,恢复
仙瑶舞鹤影
2025-09-28 15:11:54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