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我们想要扼杀中国芯片,那么

晓绿聊趣事 2025-09-28 13:37:10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我们想要扼杀中国芯片,那么中国企业将毫无还手之力!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台北接受美媒采访时宣称:“若美国切断中国芯片供应,他们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这番言论立即引发国际舆论震荡。

但细看数据就会发现,这位芯片教父显然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额突破1.15万亿元,中芯国际7nm芯片良率已达92%,华为麒麟9100芯片性能直逼苹果A18。

张忠谋的威胁让人想起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绞杀。当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和301调查,迫使日本半导体产业份额从50%暴跌至10%。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美国故技重施时,中国科技企业展现出惊人的逆袭能力。

华为的突围最具代表性。2019年被断供后,海思团队用18个月完成5nm芯片架构设计,2023年推出的麒麟9000s芯片采用堆叠技术,性能提升40%。

这种“极限创新”模式,与当年苏联在航天领域被封锁后仍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路径如出一辙。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建立全球最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从光刻胶到EDA软件,85%的环节实现国产替代。

美媒声称“中国科技天才都在为美国效力”,这种论调在张忠谋的渲染下甚嚣尘上。但现实数据啪啪打脸:2024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毕业生中,83%选择回国效力;中科院计算所的AI芯片团队,核心成员全部拥有中国国籍。

反观美国,正面临人才流失危机。2025年硅谷华人工程师协会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00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回流中国,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3倍。

就像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一样,如今中国科技企业用股权激励和项目自主权,正在全球人才市场掀起“反向收割”。

张忠谋们忽视了中国独特的产业路径。当美国试图封锁先进制程时,中国企业正在中低端市场构建“护城河”。

车规芯片:比亚迪半导体2024年出货12亿颗,占全球车用MCU市场份额28%。工控芯片:兆易创新NOR Flash芯片市占率全球第三,华为工业级芯片良率超99.9%。存储芯片:长江存储Xtacking架构实现232层3D NAND量产,成本比三星低15%。

美国对张忠谋的力挺,暴露了其“芯片新冷战”思维。2024年修订的《瓦森纳协定》新增23项半导体技术出口限制,但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

技术替代:用RISC-V架构替代ARM,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性能提升30%。供应链重构:长江存储与长鑫存储共建“存储芯片联盟”,控制全球35%的NAND产能。标准制定:中国主导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术语》国际标准获112国认可。

这种布局让人想起北斗系统的突围,当美国GPS垄断全球时,中国用“双频信号+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如今在芯片领域,中国正用同样的方法论撕开封锁线。

美国政府投入53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本意是遏制中国,却催生出意外结果。产业空心化: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因成本过高推迟投产,而中国天水华天科技扩产30%。

技术外流:应用材料公司前CTO陈志宽创立的拓荆科技,已实现28nm PECVD设备国产化。市场流失:2024年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7个百分点,创20年新低。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困境,在光伏产业早有预演。2018年美国对光伏组件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厂反攻,如今美国80%的太阳能板依赖中国供应。

未来推演三种剧本下的全球芯片格局。技术脱钩:若美国联合日荷升级EUV光刻机禁令,中国将加速推进193nm浸没式光刻技术,预计2028年实现7nm量产。

市场换技术:借鉴高铁谈判策略,用新能源汽车市场换取ASML光刻机维修权限。生态重构:推广RISC-V架构,2025年已吸引谷歌、亚马逊加入,可能颠覆ARM垄断。

最可能的路径是“竞合共存”。就像2024年中美在6G标准制定上的博弈,华为提出的新空口技术被纳入全球标准,而高通的毫米波方案仍占30%份额。

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从盾构机下线到空间站建成,中国科技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突破封锁的奋斗史。张忠谋们的威胁,不过是这条历史长河中的又一道浪花。

当美国还在用“实体清单”划分阵营时,中国已悄然构建起“自主可控+开放合作”的双轨体系。这种战略定力,恰如大禹治水,不执着于一时堵截,而是着眼于长久疏导。

芯片战争的终局,或许早在华为鸿蒙系统突破10亿装机量时,就已写下注脚。

0 阅读:7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