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春节,一名战士艰难地推开家门,大声呼喊着母亲,老太太听到声音先是一愣,然后赶紧跑出去,发现门外趴着一个浑身脏兮兮,早已不成人样的“人”。[无辜笑] 阳和平从小在西安的国营农场长大,和其他中国孩子一样吃食堂、穿工作服,父母在家说英文,但和孩子们只用中文交流。 16岁时正值中美关系改善,全国掀起学英语热潮,阳和平看到40多岁的工段长都在学ABC,才开始正式学英语。 1974年22岁的阳和平第一次去美国,他原本要从洛杉矶转机到费城,结果误把旧金山当成目的地就下了飞机,在机场等了4小时才发现搞错了。 语言不是最大障碍,文化差异才是,这个外表像美国人的年轻人,思维方式完全是中国式的,在美国生活30年,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和美国同事聊天时,他经常听不懂对方的笑话,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他在办公室贴反战标语,同事却认真地说美国是在“解放科威特”,这种观念冲突让他很困惑。 他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大学任教多年,2007年55岁时,他决定回中国定居,现在是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他教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常告诉学生考高分不是目标,重要的是找到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他发现许多优秀学生习惯按父母期望选专业,很少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读博士一定要选自己热爱的方向,否则会很痛苦。”这是他最想对年轻人说的话。 有人问他如何看待父母的选择,他说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二战让那一代人思考世界的出路,当时无数中国青年从大城市去延安,他父母只是语言不同的同路人。 从这个家庭的经历可以看出,归属感不完全由血统决定,他在美国30年始终觉得是外人,回到中国才找到真正的家。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认同可能比血缘关系更重要,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人面临类似的身份认同问题。 阳和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不管那里在哪里。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老两口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信仰放弃优渥生活,现在这种人太少了。” “阳和平的经历说明文化认同比血统更重要,虽然他长着外国脸,但骨子里是个中国人。” “他在美国生活30年还是觉得自己是外人,回到中国才真正安心,这种归属感很真实。” “最佩服寒春,核物理专家甘愿去养牛,这得有多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 “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像他们一样为了理想放弃高薪生活?值得思考。” 如果是你,会选择安逸生活还是追寻理想? 官方信源参考:中国青年报对阳和平的专访
1950年,台湾共产党员林正亨被枪决,囚车正巧经过他家门前,他猛然站起急切的大喊
【37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