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夏的一天夜晚,日寇400多名强悍的“皇家勇士”悄悄地摸进罗炳辉师长

脚步丈量远方 2025-09-27 13:04:30

1941年,初夏的一天夜晚,日寇400多名强悍的“皇家勇士”悄悄地摸进罗炳辉师长落脚休憩的村子,而担任警戒的警卫连全都光着膀子在村谷场上酣睡,敌人来了!醒醒啊! 最先惊醒的是哨兵小李。这娃才18岁,刚从老家安徽来部队没半年,夜里值哨时被蚊子叮得实在受不了,靠在老槐树下打了个盹,迷迷糊糊中就听见脚边的草叶“沙沙”响得不对劲——不是风吹的动静,是有人刻意压低脚步蹭出来的声音。 他猛地睁开眼,借着月光一看,几十米外的田埂上爬着黑糊糊的人影,钢盔的反光在夜里闪得刺眼。“鬼子!”小李的喊声像炸雷似的在谷场上炸开,声音都带着颤,却把满场酣睡的人全惊醒了。 警卫连的战士们哪还顾得上穿衣服,有的一骨碌爬起来就摸身边的步枪,有的脚还没站稳就往村口跑,乱是乱,但动作一点不慢。 谁都没忘,他们跟着罗师长打鬼子快两年了,就算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腿肚子都打颤,听见“鬼子”俩字,骨子里的劲儿就往上冒。 可这会儿鬼子已经摸进了村西头,离谷场就隔着两排土房,再晚一步,别说保护师长,整个连都得栽在这儿。 罗炳辉师长其实没睡熟。 他那几天正犯着关节炎,左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钻心,躺下没多久就醒了,正靠在床头揉腿,听见小李的喊声,立马摸过枕头下的手枪,连鞋都没顾上穿就冲出了屋子。 他站在门口扫了一眼,见战士们正往村口冲,赶紧喊:“别硬拼!往房后头撤!利用院墙挡着打!”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劲儿——他打了二十多年仗,从滇军的小兵打到新四军的师长,最懂怎么在被动里找活路,鬼子偷袭就盼着打咱们个措手不及,要是硬冲,正好中了他们的圈套。 战士们听了这话,立马变了方向。老班长王铁柱拽着小李就往旁边的土房后躲,刚蹲下,就看见几个鬼子端着刺刀冲了过来,他抬手就是一枪,最前头的鬼子“扑通”就倒了。 小李也不含糊,摸出腰间的手榴弹,拉了弦等了两秒才扔出去,“轰隆”一声,把后面的鬼子炸得直往后缩。可鬼子人多,一波退了,另一波又从村东头绕了过来,子弹“嗖嗖”地往土房上打,溅起的泥土落在战士们的背上,烫得慌。 罗炳辉这会儿已经摸到了村中间的碾子旁,借着碾子的掩护观察鬼子的动向。他看出来了,鬼子是想把村子团团围住,再逐个清剿。 “通信员!”他喊了一声,跟着他的小通信员小张立马凑过来,“你顺着村后的水沟绕出去,去叫三里外的二营来支援,快!”小张应声就跑,刚窜出去没两步,就被鬼子的子弹擦破了胳膊,血一下子渗了出来,他却没停,一头扎进了水沟里。 这边的战斗还在胶着。警卫连就三十多号人,要对付四百多鬼子,硬扛肯定不行。 罗炳辉盯着村里的几间牲口棚,心里有了主意,他喊来王铁柱:“你带两个人,把牲口棚的煤油灯点上,往棚子上扔!”王铁柱立马明白,这是要制造混乱。 三个人猫着腰摸到牲口棚,点着煤油灯往干草上一扔,“呼”的一下,火苗就窜了起来,浓烟顺着风往鬼子那边飘,呛得鬼子直咳嗽,视线也糊了。 趁着这功夫,罗炳辉指挥战士们分成两组,一组在正面顶着,另一组绕到鬼子的侧面,专打他们的机枪手。 小李跟着侧面的组,看见一个鬼子正抱着机枪“突突”地扫,他屏住呼吸,瞄准鬼子的肩膀就是一枪,那鬼子“啊”了一声,机枪就哑了。 可没等他高兴,身后就挨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个鬼子举着刺刀冲了过来,幸好王铁柱从旁边扑过来,把鬼子撞翻在地,两人扭打在一起。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枪声——是二营来了!鬼子一听后面有动静,知道被包抄了,再也没了刚才的嚣张,开始往后撤。罗炳辉一看,立马喊:“别追太远!守住村子就行!” 战士们停下脚步,看着鬼子的背影,有的坐倒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有的低头看着手里的枪,枪托上还沾着血。 清点人数时,大家才发现,王铁柱的胳膊被鬼子的刺刀划了个大口子,小李的腿也被子弹擦伤了,还有两个战士伤得重点,得送后方医院。 罗炳辉蹲在王铁柱身边,拿出自己的急救包给他包伤口,声音有点哑:“辛苦你们了,这几天连着赶路,是我没安排好警戒。”王铁柱咧嘴一笑:“师长,啥安排不安排的,打鬼子咱啥时候都不含糊!” 没人会忘,罗炳辉师长这辈子都在跟敌人干。他早年在滇军里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毅然投奔红军,从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到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领,他的腿上、身上全是伤,却从来没在敌人面前低过头。 这次偷袭,要是换了旁人,说不定真就栽了,可他凭着几十年的打仗经验,硬是带着三十多个疲惫的战士,扛住了四百多鬼子的进攻,没让鬼子占着一点便宜。 这场夜里的仗,打得不算大,却藏着抗日将士们的苦与刚——他们累到能在谷场上倒头就睡,却能在敌人来临时瞬间醒过来;他们人少枪少,却敢跟装备精良的鬼子硬拼。不是不怕,是他们知道,身后就是老百姓,就是咱们的家园,退一步都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279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