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一篇专题报道称中国的宁德时代(CATL),这家全球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商之一计划派出2000名工人,在西班牙与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合资建设并装备一座价值40亿欧元的电池工厂。此外,包括远景动力和国轩高科等中企,也正在同欧洲方面展开合作。不过,《金融时报》的这篇报道,仍“不怀好意地”挑拨,炒作渲染“中企严密保护知识产权”、“不愿与当地工人和企业分享工业机密”等话题。 个人评论: 《金融时报》的这篇报道,仍“不怀好意地”挑拨,炒作渲染“中企严密保护知识产权”、“不愿与当地工人和企业分享工业机密”等话题。看看西方媒体的无耻嘴脸,要求中国企业当地建厂、用当地人还不知满足,竟然还想伸手要知识产权、工业机密,让人无语。不要被它们的言语刺激就冲动,技术机密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去它们那里建厂都不应该! 我们的技术出口,有审批管制么?高端技术不外传是对中国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一项巨大挑战。建议先培训好再出国。 首先,值得警惕的是,据有关方面统计,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投资额达160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15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这值得我们警惕。美国、欧洲、日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去工业化现象,制造业转移是其中最主要因素,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目前这一动向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 第二、对外投资应该投多少,投什么类型,对哪些地区投资、对哪些国家投资,都需要纳入国家统一战略统筹,需要精准核算,不要盲目投资,完全从企业微观层面考虑; 第三、我们投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很多领域我们的技术水平已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超出好几个身位,而我们在心理和认知上没有及时调整,对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往往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甚至对能力向发达国家输出技术感到沾沾自喜、飘飘然,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四、投资和对外交往,不要过于在意国外媒体报道,或者要积极争取话语权,避免被国外媒体牵制,打好认知战。 西方企业进中国的时候属于强势方,国内有专门的人告诉你要如何满足对方的规则,且形成了极其稳定的政治,社会氛围。当下西方是反过来的,讲的都是中国“偷”西方的技术,各种安全被当成武器。 所以,可以预期到时候人家拿走技术踢你出市场是没有什么障碍的。我们应该避免对国于民,甚至于企业无利可言的无效投资。国家应该对此有个统筹规划,至少要划出红线,列个海外投资行为负面清单。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6]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