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离中国很远,但有一个犹太州就在中国的外东北故地。如果当时以色列选择在这个地方,那可是件麻烦事。 要说这事儿,得先回到上世纪初。那时候犹太人在全球寻找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复国主义的火苗正旺。大家都知道他们最终选择了巴勒斯坦,但少有人知的是,在当时,还有一个地方被摆上了台面,而且离中国非常近,那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犹太自治州,首府在比罗比詹。这地方在黑龙江左岸,历史上曾是中国领土,19世纪中叶通过《瑷珲条约》被沙俄割占。 苏联在1928年拍板,决定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地方划出一块地,专门给犹太劳动者集中居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犹太民族行政区诞生的背景。到1934年,它正式升格为犹太自治州。 苏联这么干,心思挺活络的。一方面,二三十年代远东边境局势紧张,日本在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苏联急需加强边境防卫,往那儿移民,尤其是移入被认为拥有高技能的犹太人口,相当于给远东地区增加人口和劳动力。 另一方面,苏联高层也想借此对抗当时在犹太人中颇有市场的复国主义思潮,希望能把犹太人对“应许之地”的向往,引导到这个苏联自己可以控制的“犹太民族家园”上。这招说白了,就是想给犹太复国主义找个“平替”。 那么,这个“平替”条件怎么样呢?实话实说,有点惨。比罗比詹一带当时基本上是原始森林,冬天冷得够呛,开发程度极低。虽然一开始从苏联本土以及美国、立陶宛、德国等地吸引了一千多名犹太移民,甚至还有从巴勒斯坦过去的,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遥远的路途,让很多人的热情很快冷却。 尽管苏联也投入了一些建设,比如建起了缝纫厂、砖厂、发电站,还有一份意第绪语的《比罗比詹之星报》撑场面,但整体环境和巴勒斯坦地区阳光灿烂、又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条件相比,吸引力确实差了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这个实验项目命运多舛。1937到1938年苏联“大清洗”的风暴也刮到了这个边陲之地,犹太自治州的许多领导干部被扣上帽子遭到处决或迫害,来自国外的犹太移民更被怀疑是间谍,各类犹太文化机构被查封,与国外犹太社团的联系也中断了。 这波操作下来,原本就脆弱的移民社区更是元气大伤。虽然后来因为二战和战后重建,自治州的经济一度有所发展,但犹太人口比例始终没能成为主体,至今也只占当地人口的极少数。 所以,如果当时以色列国父们脑子一热,真选了比罗比詹作为建国地点,那麻烦可就大了。首先,地缘政治格局会完全改写。犹太自治州紧挨着中国东北,与中国的边界线有五百多公里长。在冷战背景下,一个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紧贴中国边境的以色列,将成为中苏关系乃至全球格局中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因素。 其次,它完全依赖苏联,其存在和发展将深深受制于莫斯科的意志,不可能像历史上的以色列那样,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相对独立地周旋于大国之间。加上当地自然条件艰苦,远离国际航运主干道,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想要吸引全球犹太人回归,难度系数恐怕是地狱级别的。 回过头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们不傻,他们内心深处对“应许之地”的执着,是任何地理上的替代方案都无法撼动的。那个被称为“犹太人的埃及出逃”后梦想了千年的家园,是巴勒斯坦,而不是西伯利亚边缘的冻土带。所以,这个“麻烦”最终没有发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以色列离中国很远,但有一个犹太州就在中国的外东北故地。如果当时以色列选择在这个地
桑代克
2025-09-28 11:13: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