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5年,66岁的秦桧病逝。高宗赵构长吁一口怒气,拔出了靴中的匕首说:“从今以后朕再也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 秦桧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坊间给他打的标签,基本就一个大号粗体:卖国贼。人们提起他,必定绕不开两个字:岳飞。毕竟“莫须有”三个字,就像一把钉子,把他钉进了历史的耻辱柱。 可问题是,一千年过去了,咱们不能只靠情绪来评判一个人。换个角度看,秦桧之所以能在南宋权力中枢混这么久,靠的绝不是一纸投降书那么简单。 他是做过宰相的,而且是长期执政的那种。他并不是一个只会跪着说话的软骨头,在很多内部政务上,他其实是个极有手腕的行政高手。 若言其不爱国,实难服人。他当年被金人掳至北方,后回归南宋,于异域仍赋诗寄怀故土。这般人,若断言其骨子里便是内奸,如此论断,未免太过概念化。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秦桧回到南宋之后的政治选择,成了众矢之的。他主张和议,反对继续北伐,力推与金妥协政策。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这种做法确实不讨喜。 岳飞、韩世忠那些硬汉子,一个个都主战,讲的是收复失地、雪耻复仇。你秦桧上来就讲“保存实力”“以民为先”,听起来很理性,但也很冷血。 于是矛盾爆发了,最典型的就是岳飞案。在这起案件中,秦桧的角色太过关键,以至于后人几乎无法原谅他。 岳飞被赐死时,“莫须有”三个字像是打在所有人良知上的耳光。这个案子,不仅终结了一位民族英雄的一生,也让秦桧彻底在历史上失了分。 但我们得承认,秦桧并不是一个单纯为了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的人。他的和议政策,其实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南宋当时的国力确实远不如金,北伐计划多次失败,资源日益枯竭,百姓苦不堪言。秦桧提出“南北分治、各自为政”,说到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 他不是不爱大宋,只是他爱的方式太过理性,以至于完全失去了情感温度。问题在于,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铲除异己,甚至不惜背负千古骂名。这种“成事在我”的做法,确实让他在政治上站稳了脚,但在人心里,他却彻底输了。 宋高宗赵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非常微妙的角色。他并不是一个软弱的统治者,反而是个极有控制欲的人 岳飞之死,不能全怪秦桧。赵构本就对岳飞心存忌惮。他忧心若岳飞北伐功成,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便岌岌可危,故而对岳飞的军事行动多有掣肘,深恐皇权旁落。 秦桧更多像是执行者,真正的拍板人,其实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秦桧死后,赵构会有那样的“长吁一口气”。 他不是在庆祝一个敌人死去,更像是在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些年,他一直依赖秦桧处理政务,但也一直警惕着他。 一个人既是你手下的第一权臣,又是你最不放心的人,这种关系,换谁都得藏点刀子。 今天我们回看秦桧,总不能只看他的一张脸。他的确做了很多让人愤怒的事,尤其是在对待岳飞的问题上。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在政务上的能力,和他对维护南宋政权稳定所起的作用。他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讲究实用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技术官僚”的鼻祖。 故而,1155年那日“靴中藏刀”之事,虽似象征意味的趣谈,实则代表着压抑得以解除后,如释重负的畅然之感。但别忘了,这种压抑,其实是赵构和秦桧共同制造的。 他们一个高高在上,一个权倾朝野,共同主导了南宋前期最关键的政治走向。秦桧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并不代表那个时代的问题也随之消失。 素材来源:秦桧,真的十恶不赦? 2023-02-09 16:20·澎湃新闻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