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联合搞六代机,结果技术、资金、人才都齐了,却卡在风洞这关了。没风洞,机身设计再牛也飞不起来,风洞是航空的命根子,决定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和超音速能力,没它验证,飞机可能半空散架。 英国当年搞 “台风” 战机,用的欧洲跨音速风洞(ECT),是冷战时期的老古董,测试速度最高才 2 马赫,精度差得能 “差出一毫米”,可六代机需要的是 5-20 马赫的高超音速模拟,这风洞连门槛都摸不着。 日本倒是有个 “高超音速推进风洞”(HWT),看着挺新,直径却只有 1 米,连六代机模型的 “翅膀” 都塞不下,更别说做全尺寸测试了。 6 月日本防卫省偷偷想建直径 3.5 米的新风洞,号称要烧 18 亿美元、7 年点火,可核心的碳化硅陶瓷内衬,目前在实验室里才熬过 200 秒,离 3500℃连续工作的要求差远了,纯属画饼充饥。 最惨的是意大利,国内连个能测超音速的风洞都没有,以前搞研发全靠蹭法国的 S3 风洞,跟 “蹭饭” 似的,现在想测六代机数据,连蹭饭的地方都未必能轮上。 9 月 26 号还有消息说,英国想靠 “数字孪生” 蒙混过关,用 AI 算数据代替实体吹风,结果模型一跑,接缝处的热浪直接把虚拟机翼 “烧” 成棉花糖,工程师连夜改代码也救不回来,这就是没真实风洞数据的下场。 可能有人不知道,建个能测六代机的风洞,难度不亚于造原子弹。 这种风洞得模拟每秒几公里的气流速度,舱内温度能飙到 3000 度,还得保持流场稳定,差一点都不行。 美国的 LENS-XX 风洞,光设计就花了 5 年,建起来烧了 20 亿美元,才勉强能模拟 20 马赫的速度。 至于法国的 “风之教堂” 风洞,是从德国拆回来重新组装的,折腾了 15 年才勉强能用。 反观英意日,钱和心思根本没花在点子上,意大利号称拨款 88 亿欧元,却要分 15 年花,真正投到风洞上的钱跟 “撒胡椒面” 一样。 英国 2024 年军费预算才 510 亿英镑,建风洞这种 “烧钱活” 根本排不上号,8 月议会账本一公开,GCAP 项目一年就缺 12 亿英镑,折合每天掉 330 万英镑进海里。 日本虽然有钱,可国内对军事项目敏感,只能偷偷推进风洞建设,连邀请沙特入伙分担成本都坚决反对,怕 “肥水流了外人田”,格局小得很。 更要命的是,这三国 “各怀鬼胎”,合作变成了内耗,风洞问题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 英国仗着自己是项目老大,想把风洞测试的核心数据攥在手里,连测试标准都不肯跟意日分享,生怕他们偷学技术。 意大利早就抱怨,合作起来跟 “挤牙膏” 似的,连基础数据都要不到,干脆脚踩两条船,一边拿 GCAP 的补贴,一边给法德主导的 FCAS 项目画图纸,被英媒抓包后还甩锅说是 “气动咨询”。 日本更绝,一边想靠项目提升航空实力,一边又怕技术泄露,不给发动机核心机密就威胁退群,把合作搞得跟 “三国杀” 似的。 9 月还有消息说,美国顺手给日本甩了条 F-35 总装线,换的是 “风洞数据优先看” 的 VIP 卡,日本立马就松了口,琢磨着照搬美军标准省专利费,哪还有心思搞自主研发,这哪是搞联合项目,分明是互相算计。 其实这事早该想到,航空工业从来不是 “攒零件” 的游戏,风洞这种 “大国重器”,考验的是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长期投入。 美国搞 F-22 时,背后有 16 座国家高超声速核心风洞,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全覆盖,光风洞测试就做了上万次。 中国从 JF-12 到 JF-22,用了十几年才建成覆盖 5-25 马赫的风洞群,这才有了东风 - 17 这样的高超音速武器。 再看英意日,英国脱欧后工业供应链断了不少,连高精度螺丝钉都要进口;日本受和平宪法限制,航空工业长期 “缺课”,连像样的发动机都造不好。 意大利航空工业本来就弱,除了参与联合项目,没自己造过完整的战机,他们想跳过基础研究直接搞六代机,跟刚学会骑自行车就要造赛车一样,根本不切实际。 现在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最新报告直接盖章,GCAP 项目整体拖后 18 个月,首飞从 2036 年滑到 2038 年,这还是乐观估计,要是风洞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拖到 2040 年都有可能。 9 月 25 号东京军警防务展上,三国只能摆个模型撑场面,连个经过风洞验证的实机部件都拿不出来,简直是国际笑话。 这事也给咱提了醒,航空工业的竞争,从来不是比谁口号喊得响,而是比谁基础打得牢、体系建得全。 英意日的教训摆在这,没有 “命根子” 级的重器,没有真心实意的合作,没有长期投入的耐心,再大的野心也只是泡影。 他们现在要是还不清醒,继续在算计里内耗,别说六代机,恐怕连五代机的技术都要跟不上了,这就是工业体系落后的代价,谁也替不了。
以色列警告埃及:撤下中国导弹,停止用雷达照射以色列战机据俄媒报道,近日,
【237评论】【1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