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六边形国家,到时候最好祈祷中国还是好人。 话说回来,这

义气先义 2025-09-27 23:08:12

美国正在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六边形国家,到时候最好祈祷中国还是好人。 话说回来,这个“六边形国家”的说法,听起来挺新鲜的,其实是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节目里提出来的。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这些年的一系列战略动作,无意中把中国推向了一个人类经济史上没见过的地步:一个在关键产业上能自给自足,还带着全球竞争力的模式。简单讲,就是中国在芯片、能源、制造等六个核心领域都站稳了脚跟,不光自己够用,还能低价输出到全世界。这不是科幻,而是实打实的趋势,美国的制裁和技术封锁,反而成了催化剂。 先搞清楚啥叫“六边形国家”。传统上,国家分工是按比较优势来的,比如美国搞高科技,中国负责组装。可现在,中国在全产业链上发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一条龙搞定。为什么是六边形?大概是借用游戏里那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比喻,覆盖了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和数字经济这些领域。沈逸强调,这不是中国一夜之间变强的,而是外部压力逼出来的。想想看,美国从2018年贸易战打响,就开始层层加码关税,先是500亿美元商品,然后扩展到2500亿。结果呢?中国没趴下,反而开始填补一个个缺口,把本该分给别国的机会都抓在手里。 拿半导体来说,这是美国封锁的重灾区。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供货芯片和技术。华为的手机业务一度受挫,但这事儿反倒刺激了中国整个芯片产业醒过神来。中芯国际这些年砸钱建厂,28纳米线良率已经追上国际水平。2023年,华为Mate 60手机用上自家麒麟9000S芯片,这消息一出,全球半导体圈都炸锅了。不是吹,美国的出口管制本想卡脖子,结果中国加速国产化,产业链从设计到封装全闭环。数据上看,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的15%蹿到2025年的40%以上。英伟达这些美国巨头呢?为了保住中国市场份额,只能推出阉割版GPU,比如H20芯片,性能打折卖给中国企业。可笑的是,2025年7月,美国政府刚松口允许出口H20,转眼8月英伟达就宣布停产,转推新款。这说明啥?封锁墙上到处是洞,市场总有办法钻过去。 再看新能源领域,美国的打压更直接。光伏和电动车电池,本来中国就是老大,全球份额超80%。但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本土企业,还对华产品加征关税,想逼供应链回流。可事实是,中国企业像比亚迪、宁德时代,早就在东南亚和欧洲建厂,绕过壁垒。2024年,中国光伏出口欧洲暴增,价格低到让德国本土厂家叫苦连天。电池方面,美国想靠IRA法案拉回产能,但中国锂电池成本优势太明显,一块电池卖到“白菜价”,全球车企都蜂拥而上。结果,美国的福特和通用这些车厂,反倒开始从中国进口电池组装电动车。这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贸易战打到这份上,美国中西部农民也遭殃。中国从2018年起,就开始多元化进口农产品,大豆从巴西和阿根廷多买,玉米小麦基本自给自足。2025年4月,美国加征34%关税,中国立刻对等回击,美国大豆出口直接腰斩,农场主们直呼吃亏。 为什么美国这么干,还越陷越深?根子在于他们低估了中国的韧性。沈逸在访谈里点破,美国的科技战有两个大缺陷:一是执行力跟不上,商务部预算多砸在政策执法上,忽略了底层创新;二是忽略市场规律。哈耶克和马克思的理论这儿挺应景,上层建筑能影响经济基础,但基础决定上层。俄罗斯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国禁运芯片,可2022年俄乌冲突中,俄军无人机里照样塞满美制芯片。为什么?因为出口商总有合规文件,进口方总有渠道。制裁体系看着严密,实际漏风。中国这边也一样,禁令一出,企业就转头搞自主研发。2020年疫情时,美国禁EUV光刻机,中国团队在成都和上海的实验室里日夜迭代,国产光刻胶和DUV设备逐步上线。资金呢?国家大基金三期2024年落地,超3000亿专项投向硬科技,效果立竿见影。 这事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不止中美两家的事儿。那些跟着美国制裁中国的发达国家,现在尝到苦头了。日本、韩国、荷兰的半导体企业,本来靠对中国出口设备赚得盆满钵满,现在管制一紧,自己市场也缩水。荷兰ASML的光刻机,2023年对华出口降30%,公司股价直线下滑。欧洲车企更惨,德国大众和宝马,本想避开中国电池转用本土货,结果成本高一倍,竞争力直线掉队。中国突破一个技术点,就在产能和价格上碾压对手。光伏板从2020年的每瓦0.3美元降到2025年的0.1美元,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全靠中国扛大旗。可这也带来新问题:发展中国家欢迎低价产品,但欧美本土产业叫嚣“倾销”,闹到WTO去。话说回来,这才是全球化真谛,谁成本低谁赢,不是靠墙堵就能挡住。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