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时期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很奇怪,但过去几十年对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是管用的。他认为,应当维持美国的“一中政策”和“战略模糊性”,通过外交与中国谨慎处理台海形势。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从表面上看是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又不明确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继续和台湾保持各种非官方的联系。 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技巧,也可以说是“战略语言的艺术”,它既能让美国在外交上跟中国保持基本接触,又能在实际操作上保留与台湾的互动空间。 几十年来,这种政策确实让台海局势没彻底失控,算是一种妥协下的平衡。 但问题是,现在的台海局势已经越来越紧张,大陆方面对国家统一的态度越发坚定,几乎不再容忍外部势力插手。 而台湾岛内的政治氛围也发生了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主动与美国靠拢,甚至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抗衡大陆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继续维持“模糊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沙利文的这番话,其实反映出美国内部对台海政策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美国不想真的放弃“一个中国政策”,毕竟那是中美建交的基础,也是中美关系能维持几十年的根本框架。 另一方面,美国又想在台海问题上保持足够的“操作空间”,让自己在战略上不至于被动,这种两头都想顾及的做法,现在看来越来越困难。 沙利文提出“应当维持战略模糊”,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提议,他并没有说要改变现行政策,也没有强调要进一步挑衅中国,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通过外交谨慎处理”上。 可以看出,他是想找一个中间路线,一方面不让局势失控,另一方面又不让美国在战略上显得太软,这种立场在理论上说得过去,可在现实中操作难度极大。 美国过去几十年之所以能在台海问题上游走,是因为中国当时还处在崛起阶段,不愿意因台湾问题彻底撕破脸。 但现在情况变了,中国越来越有底气把统一问题摆上更高议程,无论是军力建设还是外交布局,中国都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准备。 这种变化,是美国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也正是沙利文所担心的根源。 他说“复杂而矛盾的公式还能否维持”,其实已经指出了问题关键:过去能用的那套模糊话术,未来可能越来越不好使。 尤其是当台海局势被不断推向风险边缘,那种靠语言模糊来维持和平的办法,可能随时失效。 一旦失控,不只是台海双方会受到冲击,美国自身也难置身事外。 沙利文想用外交手段来缓解紧张,这在当前环境下确实是相对理性的选择,但问题在于,美国是否真的愿意在关键时刻做出妥协? 是否愿意在台湾问题上不再挑战中国的底线? 如果只是嘴上说模糊,行动上却不断火上浇油,那外交努力也终将失去意义。 参考资料:海峡之声《王毅会晤沙利文,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最新表态》
中国正在逃命;而日本只能等待灭亡!还以为中国抛售美债,只是普通的金融操作?错了!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