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我们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 六百多年前,明朝的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向浩瀚的印度洋。这些宝船规模巨大,船员数以万计,航线远到非洲东海岸。 当时的实力,足够让大明把海上的每一个港口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可历史记载却告诉我们,他们带去的是瓷器、茶叶和技术,带回来的只是异国的新奇物产。 这支舰队能够轻松征服,却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插上“大明”的旗帜。 反观欧洲,只要学会了造船,就立刻奔向大海。哥伦布航行之后是殖民大潮,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黄金和香料一路血腥开路,南美大地满是印第安人的悲剧。 几年后,聪明的英国人找到东方,说是要贸易,实则大炮架在了船舷。对他们来说,大海不是展示实力的舞台,而是真刀真枪掠夺利益的地方。 如果说郑和的七次远航是“亏本生意”,那西方的航海就是彻彻底底的“抢劫行动”。这就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思路。 中国人自古依靠土地谋生,农耕社会能养活庞大的人口,所以把持家安定放在首位。统治者更看重的是天下和谐秩序,就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不是挥兵攻伐,而是带丝绸和信誉去交朋友。 唐朝的长安,波斯商人和日本留学生都能自由生活读书,这份从容背后是一种文化自信。中国选择了一条讲究自我完善与交流互惠的路,而不是用屠刀换取财富。 我们崇尚的是“王道”,靠德行、靠规则来赢得别人的归心,而“霸道”才是西方的逻辑,他们相信只有用武力占有才算真正的胜利。 当历史走到近代,强弱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英国用鸦片和炮火打开国门,日本在黄海海战中击沉北洋舰船,他们带来的是赤裸裸的掠夺。 而面对外来打击,中国虽然一度积贫积弱,但寻求的是自强救亡,而不是趁机去抢更弱的国家。被逼到角落,也没有想去吞并别人,只是想守住自家的田地院落。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不够强硬。但看得更深一点就会发现,那些靠殖民起家的国家,至今还在为过去背负沉重的负担赔偿、道歉、恶劣的民族矛盾始终萦绕不去。 而中国走到今天,始终能理直气壮地说一句:我们没有亏欠过别人。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傻,而是一种穿透千年的智慧。 所以,当那位美国教授在课堂上谈到“中国从未把战争带到他国”,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时,这掌声背后的情绪,是对历史真相的认同。 台下的一名留学生说得很清楚,中国选择和平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太明白战争最苦的总是百姓。而合作比征服要走得更远,这样的理念早已刻进了我们的文明。 今天回望,那一声声掌声更像是一种回应。面对外来的挑衅,有人选择炮火,有人选择扩张,而中国从古至今坚持的是另一条路。 不开战,不侵略,却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次次站起来。真正的力量,不是建立在剥夺别人之上,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赢得尊重。这个道理,愈发值得今天的世界去认真体会。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我们中国,从没跨过那片
幕沧小澜
2025-09-27 15:43:46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