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美国掐中国芯片的脖子掐了几年,结果发现,手感不对了。 断供有用吗?有用,但最扎心的不是这点,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是有人突然提醒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美国的芯片专家,很多压根不是“老美”,而是华人。不是一个两个,是“一抓一大把”。 这话不是网友说的,是尹志尧说的,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博士,也曾是硅谷微电子圈的一员。 他有句原话最近在网上传疯了:“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这句不长,但分量不轻,像一颗石子,砸进了硅谷那潭表面平静的水里。 而更早些时候,63岁的邱震海也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乍一听,这是在夸美国“全球捞人”,但仔细一想,背后藏着两个国家科技结构的根本差异。 说到底,美国“科技霸权”的底层逻辑,不仅靠技术,更靠“人力引进”。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那批从中国、印度、东亚各地漂洋过海的顶尖人才,美国高科技的位置还能坐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回头翻看近20年来,美国顶级芯片公司的研发骨干,华裔占比高得惊人。 英特尔、英伟达、AMD、台积电美国研发中心……从实验室到高管层,华人面孔比比皆是。 为什么?因为美国科研确实给了高薪、资源和平台,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华人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土生土长、在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受教育长大的人。 他们顶着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一路拼出来,最后在硅谷发光发热,这不是美国教育的胜利,而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成果外流。 用尹志尧的话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芯片专家,基础教育最重要。”而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是培养这批人才的“原产地”。 但问题是,这些人到了美国之后,往往就“变成”了美国科技的“根基”,美国芯片的领先,其实是全球人才拼图的成果,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块,尤其大。 美国搞芯片出口管制,表面上是卡技术,实则是卡中国发展路径,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人才流动。 芯片不是煤炭,不能一禁就断,芯片背后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核心是脑力,是人,只要人还在,技术就能被重建。 而现在,美国的“人才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美国对华人科学家越来越不信任,“中国间谍”的帽子动不动就扣上来,导致大量华人科学家选择离职、回国或转行。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改善,薪资待遇、项目资源逐步赶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流”。 封的是芯片,丢的却可能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下一代AI芯片架构师,这才是真正的“断根”。 反观中国,一边在国家层面推动“新质生产力”,一边用政策和资本打造自己的芯片生态链。 虽然短期内还追不上台积电,但已经不再靠“求爷爷告奶奶”地买技术,而是靠自己造技术。 这就是科技领域的“翻盘机会”:人才一旦回流,技术就有了根。 邱震海那句话其实不是在自嘲,而是在提醒我们:美国的优势是全球人才汇聚的结果,而中国的优势,是在14亿人中精挑细选、集中资源培养,说白了,美国靠“全球化”,中国靠“体系化”。 有人可能会问,70亿人选出来的科学家,真的比14亿人选出来的更强吗? 关键在于谁能把人“留下来”,谁能让人“安心搞科研”。 这个时代,天才更看重环境、安全感和上升通道,美国的科研环境固然强,但政治氛围和安全政策正在让华人科学家越来越寒心。 而中国的科研土壤在变,正从“追赶者”变成“创造者”。 如果能吸引那批在硅谷厮杀多年、有实战经验的科学家回国,无异于给中国芯片产业装上了“加速器”。 当年祖冲之造出圆周率,没靠进口;今天中国人要做出自己的芯片核心技术,也不可能靠进口。 芯片断供,是一时之困;人才断流,才是根本之忧。 美国可以卡住设备、原材料、EDA软件,但它卡不住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更挡不住人才的回流趋势。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人才红利”爆发的临界点,而对美国来说,如果还在把华人科学家当“潜在威胁”,那它真正要担心的,可能不是中国买不到芯片,而是有一天,中国不再需要他们的芯片。 技术战的终局,不在于谁先发明,而在于谁能持续创新,芯片的未来,不在硅,而在人。 谁掌握了人才,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老阿七说史
2025-09-27 15:41:32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