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再不把“中国威胁论”放在嘴上了。九三阅兵后,各国反应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再没有张口闭口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了。 2025年的九三阅兵,受邀前来的各国军事观察员和媒体记者,在镜头下捕捉到一幕幕新装备的亮相:高速掠过天际的隐形无人机,编队整齐的歼-35C舰载机,车队中出现的电磁炮战车,以及巨大的东风-41A洲际导弹方阵。 整个场面在电视转播和网络直播的扩散下,让世界各国同时看到了中国军备建设的成果。 阅兵结束后,周边国家和远在大洋彼岸的欧美社会,反应却与往年大不相同。回想几年前,情况并非如此。 2020年,中国海军一艘万吨级驱逐舰下水时,日韩媒体立即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韩国的某些政客甚至声称“东亚安全平衡被打破”。 而当时的日本防卫省,在次年预算案中以“中国造舰速度过快”为由,要求增拨军费。可以说,彼时“中国威胁论”几乎成了这些国家最常用的政治工具。 2025年的阅兵式,却让他们的声音戛然而止。 日本媒体报道时倒也谨慎,反复强调“这些装备明显超出周边国家的水平”,但同时加上一句“它们的战略用途似乎并不针对日本”。 韩国同样反应复杂,他们甚至用“精密、低调、不可思议”来形容装备展示,却在报道结尾强调“无需过度担心”。这种语气上的转变,与数年前动辄渲染威胁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更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印度。 印度素来喜欢在国际场合用高调言论争取存在感。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印度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渲染“中国企图通过军事扩张控制南亚”。 然而这一次,九三阅兵结束后,印度政府对外竟保持了罕见的沉默。没有外交部的例行抗议,没有媒体的大声嚷嚷,甚至连社交平台上的民族主义浪潮都意外低落。 仿佛这一场阅兵的气势,让他们明白“嘴上逞强”已经没有意义。 法国承认:“中国的装备展示表明其已具备全面超越传统军事强国的能力。”英国强调:“装备的先进与否是一回事,但未经过实战检验,不能说明一切。” 至于德国,一些政客干脆采取鸵鸟政策,声称“这些展示可能只是模型”。 就在阅兵结束一周后,美国国防部悄然更名为“战争部”。部长在记者会上刻意强调:“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这与2010年代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姿态形成鲜明反差。 那时候,只要中国造出一艘新型舰船,美国媒体就会大肆渲染,国会则趁机要求拨款,以“应对中国的崛起”。 事实上,当时不少五角大楼的文件里,“渲染威胁”更多是为了扩充军费,而不是基于真正的战略判断。 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在2025年九三阅兵后显然难以为继。因为在压倒性的现实面前,再喊“中国威胁论”,只会让本国民众意识到差距之大,从而产生挫败感。 于是,他们宁可保持沉默,甚至假装不看。 因此,2025年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军事实力的展示,更像是一种心理战。它让长期依赖“中国威胁论”来谋取政治资本的国家,不得不改变话术。 曾经的“笑谈威胁”,如今变成了“心底恐惧”;曾经的“借口要钱”,如今化作了“讳莫如深”。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