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

古凌国际 2025-09-09 18:33:49

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根本原因只是侧重点不同 蔡正元进入政坛是九十年代的事,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从基层干起。先当国民党义务副秘书长,负责党务协调和政策研究。 2008年,他当选台北市第四选区“立法委员”,在“立法院”里主攻财政、医疗和两岸关系。任内他推动过医疗法修正,减轻医生刑事责任,还搞会计法改革,帮学者和从业者减负。 2012年连任后,继续在议会“质询政府”预算和“外交”政策。 蔡正元讲话直来直去,常常点出国民党内部问题,也批评民进党政策。他的政治生涯基本围绕国民党框架,但也独立发声,比如在两岸历史话题上,他总强调共享记忆。 两岸对抗日战争起点的不同认定。 大陆是十四年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序幕。日本关东军在那天炸了南满铁路,借口出兵占了东北三省。 中国军民没坐以待毙,东北抗日联军很快就组织起来,在当地打游击,破坏日军补给线。接着是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中国守军在那些地方顽强抵抗,日本步步推进,但也没那么容易。 学界多认可这个起点,因为从九一八起,日本的侵华行动就是连续的,局部抵抗也算抗战的一部分,不能割裂看。 国民党以往的基调是八年抗战,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那天卢沟桥边,日军挑衅,中国第二十九军回击,冲突升级成全面战争。 国民政府当时宣布全国抗战,军队从各地调集,开赴前线。外交上也以此为标志,向国际求援。 这侧重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比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那些大仗消耗了日军主力。台湾的历史教育多围绕这些战役展开,强调国民党军队的牺牲和指挥。 蔡正元点出,这差异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侧重点不一样。 大陆强调侵略的全过程和全民抵抗,包括东北义勇军和各地武装的早期贡献,突出中国早早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国民党更注重全面抗战的规模和政府主导的军事行动,因为1949年后,台湾的教育体系受国民党影响,记忆多停留在正面战场。 两岸分治后,这种叙述自然分道扬镳,但核心是共享抗战胜利的荣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中国东北军撤到关内,局部抵抗持续。1933年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在喜峰口用肉搏战术重创日军,孙立人部队用大刀砍敌,士气高涨。 1935年绥远抗战,傅作义率骑兵收复百灵庙,日军飞机轰炸也没压住中国反攻。这些事证明,从1931年起,抗战就没停过,只是从局部到全面的过渡。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拉开,中国军队在上海外围死守三个月,消耗日军几十万兵力。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部队,歼灭日军万余人,孙连仲的三十一师街巷作战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武汉会战,中国空军和海军配合陆军,炸沉多艘日舰,拖延日军南下。国民党军队在这些战场上付出巨大代价,阵亡上百万官兵。 这些事实摆在那,谁也否认不了。 抗战后,两岸分治加深了这种差异。国民党退台,教育体系保留八年抗战框架,纪念活动多在七七或八一五。大陆在九一八建纪念馆,教育一代代人十四年抗战。 蔡正元在“立法院”时,推动两岸交流法案,试图桥连接这些差距。 现在看,国际二战史已趋共识,中国抗战从九一八起是东方主战场,早于欧洲反法西斯两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可中国贡献。 两岸年轻人通过网络接触不同叙述,渐渐理解差异背后的政治因素。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