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今日撰文研判,总数量超过4800架的歼-6改装的无人机针对的就是台湾,若大陆攻台,其将成为第一波武器,台军难以防御。 长春航空展上展出的那架改装歼-6无人机并非简单展示,而是标志着军事技术变革的开端,这款上世纪60年代服役的老式战机经过数字化改造,加装了自动驾驶系统,优化了机翼挂架并集成智能弹药接口,成为具备超音速能力的无人攻击平台。 谭传毅的研判可不是随便说说,台军情报显示,大陆军工已经搞出了一套“退役战机变无人机”的改装生产线,你知道吗?单架歼-6的改装成本,连新造无人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绝的是,它的雷达反射特征和现役战机高度相似,战场上能制造“真假美猴王”的战术欺骗,想象一下,4800架这样的“幽灵战机”一起扑向台岛,台军的“天弓”“爱国者”防空系统得有多头疼?拦截窗口估计会被压缩到极限。 面对大陆的无人装备攻势,台军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快奇”无人艇和“劲蜂”无人机组合,可这组合在8月19日的“海空精准弹药射击”演练中,却暴露出了三大致命问题。 第一,“快奇”无人艇得靠星链卫星来中继通信,可台军压根没准备备用指挥链路,一旦解放军来个电子压制,无人艇就直接变成“断线风筝”,任人宰割了。 第二,演练里,“劲蜂”无人机得在8公里外释放,可台军的数据链用的是固定节点架构,解放军的运-9电子侦察机一来,这些节点很容易就被定位摧毁了,反观大陆那边,“无侦-7”和“攻击-11”已经能实现AI自主协同,侦打一体,效率高多了。 第三,军打算买5000架商用无人机,可单价是大陆同类型装备的三倍!更讽刺的是,核心芯片还得从美国进口,这体系对抗里,一旦被“卡脖子”,台军可就惨了。 这场无人装备博弈,背后其实是台海军事规则的深刻变化,大陆通过歼-6改造项目,实现了三个大突破。 战术上,把退役装备变成了战略威慑工具,低成本、高消耗、强突防,这模式太绝了。 技术上,通过模块化改装验证了智能弹药接口标准,为未来六代机无人僚机系统铺好了路。 心理上,4800架无人机往那儿一摆,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台军得分散防空资源,压力山大。 而台军应对策略却陷入了“技术依赖-体系脆弱”的怪圈,他们研发的无人装备,单项性能上可能还行,但缺乏自主导航、AI决策这些核心技术,解放军的TB-001“双尾蝎”无人机都能飞6000公里了,台军的“劲蜂”系列还困在15分钟盘旋时间里出不来。 说到底,台海无人装备的攻防战,就是两种军事思维的碰撞,大陆这边,通过“存量改造+体系创新”,把退役装备变成了战略杠杆,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形成了非对称优势。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说明中国军工对战争经济学理解得很透彻——在高端装备竞赛之外,还找到了一条低成本、高效能的制胜新路。 反观台军,他们的无人体系建设就有点“技术嫁接”的味道了,过度依赖美国组件,导致系统兼容性差,政商勾结的采购模式,更是削弱了装备的实战效能,民进党当局把无人机当成了“政治表演道具”,却忽视了军事科技最核心的要素——自主可控。 未来台海博弈中,无人装备肯定会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但决定胜负的,可不仅仅是技术参数,更是战略定力和体系韧性,大陆通过歼-6改造展现的,不仅是军工实力,更是对“以战止战”理念的坚定践行。 而台军如果继续沉迷于“装备竞赛”的虚幻安全感,那终将在体系对抗中被时代淘汰,这场无人战争的预演,其实就是两岸军力消长的最好证明,当一方在创新中不断进化,另一方却在拼凑中逐渐衰退,胜负其实早就写在了发展轨迹里。
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
【10评论】【7点赞】
用户10xxx19
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研判,大陆4800架以上歼-6改装的无人机针对台湾。这个校长是一个毫无军事常识的人,告诉他,这些无人机是为征服霸权主义而准备的,打台湾,用歼10C和少量轻型无人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