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小史论过去 2025-09-26 13:12:05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唐闻生1943年3月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爸妈都是华人知识分子,父亲唐明照后来成了联合国高官,家里条件好,从小英语说得溜。她9岁那年,1952年随父母回北京, 唐闻生1943年3月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那地方是华人聚居区,她爸妈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唐明照后来当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母亲张希先来自加州一个种植园家庭。家里条件不错,她从小耳濡目染英语,父母聊天时她就跟着叽里咕噜学,9岁前就说得溜溜的。1952年,全家回北京,她刚落地就得适应新环境,从美国街头到胡同四合院,饮食气候都得重来。但她适应快,小学一上就显出英语优势,老师爱让她领读,同学们听着她的发音直竖大拇指。家里书多,她课余就啃英文书,基础打得牢靠。说白了,这丫头天生语言种子,注定要走国际路子。 进重点中学后,唐闻生的英语更拔尖,成绩稳在前列,课外还自学口译笔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生词和例句。1962年,她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那学校专为外交部培养人才,她学得死心塌地,上课抄笔记,下课练录音,口语笔译都练到炉火纯青。1965年毕业,直奔外交部,从基层翻译干起,每天埋头文件堆,查字典校对译文,一丝不苟。几年下来,能力被看重,升为高级口译员,参加过不少关键会谈。1970年,她翻译巴基斯坦总统访华,1971年随团去联合国总部,那时候她才28岁,就已经在国际舞台露脸了。你知道的,那年代外交靠的就是这种硬功夫,她英语流利,逻辑清晰,很快就成了骨干。 1972年尼克松访华,唐闻生是核心翻译之一,这事儿让她一炮走红。她全程陪同毛泽东和周恩来跟尼克松会晤,实时转述对话,推动中美破冰。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里都提了她,说毛主席谈话拖长了时间,她翻译得准。接着,她参与乒乓外交和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谈判,英语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到1974年,她31岁升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负责美洲事务,办公室里堆满报告,她逐条分析,年轻干部里她算佼佼者。那几年,中国外交大开大合,她正好赶上好时候,从翻译到决策,一步步往上爬。她的经历证明,专业加机遇,就能出头。 可好景不长,1977年9月,唐闻生被调到五七干校劳动,这政策从1968年就开始了,很多干部知识分子都得去乡村接受再教育。她从外交部大楼转到农田,远离了会议室和文件,从脑力活变成体力活。干校日子简单,农活为主,插秧挖地收割啥都得干,条件差,吃住都凑合。她待了好几年,到1978年11月才结束。这段跟她个人能力没关系,就是大环境使然,谁都得过这一关。她咬牙扛下来,接触了基层生产,意志头更硬了。下放后,她人生轨道就变了,再也没回外交系统。 离开干校,唐闻生先待分配状态,1979年11月进中共中央党校进修几个月,学点理论知识。接着,1979年底调到中国日报社当副总编辑。这报纸1981年创刊,是国内第一份英文日报,针对国外读者介绍中国。她把外交经验带过去,审稿选题一把抓,强调准确和吸引力。报纸起步阶段,她出力不少,帮着把内容打磨得专业。到1984年,转为编委,继续参与把关。中国日报成了对外窗口,她在里面贡献了翻译和编辑技能。说实话,从外交转媒体,她适应得快,英语底子让她审稿事半功倍。 1986年,唐闻生又换岗,到铁道部任外事局局长,后来升国际合作司司长。那时候中国铁路大发展,需要引进国外技术,她英语和外交背景正好派上用场。经常出差谈判,争取设备和项目条件,不光翻译,还管协调。她推动多项国际合作,铁路国际化进程加速了不少。在铁道部干了十几年,到1999年7月退休。之后,她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后来转为顾问,还当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她的职业路径,从外交到媒体再到铁路,证明能力哪儿都能用得上。时代浪潮下,她总能找到立足点。 退休后,唐闻生在北京过低调度子,一个人住,书堆满屋,早晨散步,下午看书喝茶。偶尔见老同事,聊聊过去。她不爱张扬,有人请她写书也没答应,就想安静点。2024年,她拿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她一辈子在翻译和外交上的付出。她一生没结婚,把精力全扔工作上。她的故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碰上大变局,怎么调整怎么活。外交天才转行报社铁道,起伏正常,关键是坚持和适应。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