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说起新加坡这个地方,总有人觉得它华人多到七成以上,肯定是华人说了算,待遇最好,日子过得舒坦。可最近一个本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在网上直球发言,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讲得挺直白:我们新加坡华人压根儿不关心中国那边发展成啥样,经济腾飞也好,科技牛气冲天也罢,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就跟看隔壁邻居换新家具似的,聊两句就过去了。这话一出,网上炸锅了,好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新加坡华人明明人数占大头,却没啥特权可言?其实,这事儿得从新加坡的建国逻辑说起,它从头到尾就是个多元拼盘社会,华人再多,也只是其中一块儿。 先说那个常见误区吧。外人一看新加坡人口结构,华人占七成多,脑补成华人主导一切,政策都向华人倾斜。可现实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新加坡从开埠起就是个移民熔炉,英国人、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全都混在一起。独立后,政府为了避免种族火拼,早早就定下调子:没人能靠血统占便宜,一切看能力和贡献。职场上,你一个华人要是英语磕磕巴巴,只会说华语,跨国公司高管位子轮也轮不到你头上。反倒一个印度裔同事,英语溜得飞起,业绩硬邦邦的,直接就上去了。政府部门的文件,四种官方语言并排: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谁也没法独大。这不是客气,是硬杠出来的规矩。华人多是多,但社会地位上,没人给你开后门,升职加薪全凭真本事,不是看你姓李还是王。 这背后的根儿,得挖到历史里去。1964年那场种族暴乱,华人跟马来人打得头破血流,死了36人,伤了五百多,闹得全岛鸡飞狗跳。这事儿直接把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里踢出来,独立建国。暴乱一闹,领导层看清了:光靠种族拉帮结派,早晚玩火自焚。从那以后,国家就把超越种族的认同当成头等大事。语言政策就是一大利器。表面上看是双语教育,英语加母语,可实际上,英语成了主流,行政、工作、社交,全用它来转。结果呢?现在七八成的本地华人觉得,英语才是新加坡人标配。华语呢?在家跟老人聊聊天还行,工作场合用不上,年轻一代甚至跟祖父母对话都词穷。书法、戏曲这些传统玩意儿,感兴趣的华人不到三成。政府这么推,不是要抹掉华人根儿,而是想让大家先当新加坡人,再谈别的。华人身份,就成了统计数字,不是核心标签。 教育系统也在这条路上走得稳。每年7月21日,种族和谐日,学校从小学抓起,全班孩子换着传统服装玩儿,华人小子穿马来纱笼,马来孩子裹印度纱丽,转着圈子学文化。这不是走秀,是从小灌输:你我不同,但都是新加坡一份子。国民教育从1997年推开,就把种族和谐当成必修课。课本里,历史事件讲得清清楚楚,那场暴乱的教训摆在那儿,谁敢重蹈覆辙?长大了,年轻人用英语思考问题、工作聊天,华语退居二线。结果,本地华人的身份感,早就不光是“华人”了,而是新加坡人这个大框架。问他们中国崛起咋样,标准回答往往是:挺好,对经济有好处,仅此而已。没啥情感纠葛,就跟看美国或欧洲新闻似的,客观中立。 再说组屋政策,这可是新加坡管种族的杀手锏。从1989年起,政府就卡死族群配额:每个组屋区,华人不能超84%,马来不超过22%,印度和其他至少12%。想买房?华人家庭也得接受跟其他族群混住,没得挑。起初有人抱怨太死板,可几十年下来,邻里间早习惯了。开斋节,马来邻居送糕点;春节,华人回以年糕。不是天真浪漫,是制度逼出来的融合。公共住房占全国八成多,这政策直接把种族隔离掐死在摇篮里。华人再多,也没法聚堆儿,形成小圈子。移民来的人,不管哪国,都得遵守这套:想融进来,就得适应本地规矩。不愿变?那就别怪别人冷眼相待。本地华人看大陆新移民,总有点距离感,不是歧视,是多年教育养成的:我们是新加坡人,你得先证明自己是。 对中国的态度,更是实用到骨子里。本地华人关心中国游客花多少钱,带来多少就业岗位,企业投资拉动啥经济效应。这些是实打实的利益,不是啥浪漫情怀。媒体在这儿也帮了大忙,像联合早报这样的华文报纸,报道中国新闻时,从不偏不倚,既说成就,也提问题。读者看完,就跟了解日本或澳洲似的,没特殊滤镜。年轻一代上网,抖音、TikTok上偶尔刷到大陆视频,也就笑笑过去了。身份认同上,他们自称“华人”,但不等于中国人。维基上写得清楚:对祖籍的归属感淡了,自称华人,但完全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网上讨论多了,有人直言:同为华人,可认知差远了。中国人看新加坡华人,总觉得该亲近;本地人呢?我们有自己的视角,不掺和。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