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今日宣布将六家美企纳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与不可靠实体清单,其中,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三家企业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商务部明确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已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须立即停止,特殊出口需提前申请,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等另外三家企业则被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依据相关机制规定,这三家企业被禁止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进出口活动,同时不得在中国境内投资。” 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三家被列入出口管制和管控名单的企业,主要从事军民两用物项的生产与贸易。 在中国商务部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基于其参与对华出口活动中可能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国将立即停止对其出口相关物项,任何特殊情况也必须事前申请许可。 与此同时,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等三家企业则被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意味着它们将被禁止参与中国的进出口活动,更不能在中国境内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 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既有针对性,又极具制度化,显示出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时的坚定和成熟。 这件事情看似是一场中美之间的个别企业交锋,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博弈的深层逻辑。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呈现出高度相互依赖的同时,安全问题也被各国政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2023年开始,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限制其在美投资和技术获取通道。 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引发广泛争议,许多国家甚至担心“国家安全”成为一个无限扩展的借口,会严重干扰全球自由贸易秩序。 中国的此次反制,不仅是一次政策层面的回应,更是一次原则性的立场表达。国家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任何形式的威胁都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这次的操作明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的制度安排。商务部在公告中明确援引了《出口管制法》和《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等现行法规,说明这是一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行动。 这种依法治理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制度说服力,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仅是一个制造大国,更是一个规则参与者和建设者。 从国际社会的反馈来看,这一事件也确实引发了多方关注。一些媒体将其解读为“中美科技战”的一次升级,但如果从中国的政策逻辑出发,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中国并不主动寻求对抗,而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时展现出相应的底线思维。 这种底线思维并不意味着对立,而是体现出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战略定力。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在科技、能源、制造等关键领域不断推进自主可控,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对不确定国际环境的最佳回应。 这次六家美企被列入管控名单,除了震慑作用之外,还可能产生一个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推动全球企业重新评估其在中国市场的行为边界。 过去一些企业可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反当地法律就可以在华开展业务,但现在更需要考虑其全球行为是否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存在冲突。一旦触线,后果将不再是口头警告,而是实质性限制。 中国并没有“一刀切”地封杀所有外资企业,而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框架、精准的名单管理制度,对特定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限制。 这种做法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企业只要不触碰红线,依然可以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寻求合作与发展。 总而言之,这次事件不仅是一次新闻事件,更是一次政策信号,它折射出中国在处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新姿态: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在全球经济多极化、规则多元化的今天,一个更加成熟、理性、法治化的中国,显然已经具备了在国际舞台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素材来源: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刚刚,商务部将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2025-09-25 17:10·红星新闻
9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今日宣布将六家美企纳入出口管制、管控名
沈言论世界
2025-09-26 10:44:4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