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有人会问,难道中国培养不了顶尖人才吗?中国教育水平提升的速度有目共睹,一批批有创造力和钻劲的年轻人在涌现。 问题在于怎么让这些人有舞台,把才华用在发展自己国家上,而不是带着“本领”流向外面。美国人擅长把全世界的聪明人都请到自家屋檐下,借助外来智慧做大自己的事业。 这不是单靠人口数量就能比得上的优势,美国可以从全球数十亿人中挑选最合适的人才,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池”,这一招让他们保持了技术上的竞争力。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吃了不少亏。人才从国内流向国外,相当于白白“送”出了创新力和技术积累,甚至一些关键行业都受到影响。 一些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在美国的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站稳脚跟,这些能力原本是中国自己的竞争底牌。如果中国想成为科技大国,光靠现在这种模式肯定不行。 其实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很正常,只是如今科技进步和国与国的比拼压力,让人才争夺变得更为激烈。 美国和欧洲都是花大力气在吸才,吸引力能让各路高手为他们所用。同时,中国要扩大自己的机会和吸引力,不能单靠学校培养,必须让科研、创新、生活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社会氛围还得更包容,敢于试错,不怕创新失败,让科研人员心里不悬着担心,踏实安心做事。同时,待遇也得跟上,不能让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总为基本生活算计。 还可以加快引进国外经验,比如和全球机构多交流,让国内人才有更开阔的成长平台。世界人才不是谁的“专利”,但机会总是留给敢于创造条件的人。 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也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企业的蓬勃发展,给国内人才带来了更多选择。有一些曾经在海外的专家学者,如今也愿意回国施展拳脚。 不过说到底,想让中国成为吸引力持续增强的“人才磁场”,还得继续完善环境,有耐心、有决心地改变一些老观念和老模式。 中美之间的“差距”不只是表面的人数对比,更是社会环境、创新土壤、发展机会的角力。人才被谁吸引,不光看待遇,更看能不能实现理想、能不能发展事业。 中国要让全球英才把这里当成圆梦的地方,就要在每个细节上下功夫,把握住人才就是未来竞争核心的道理。 只要这一步步落实到位,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选择留下,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世界高手主动踏上中国这片热土。
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
古木过去
2025-09-26 09:4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