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混沌于浮云 2025-09-25 20:48:18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吴仲廉这人,1908年出生在湖南宜章一个寻常人家,本名吴统莲。1927年她在衡阳女子师范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才19岁。次年她参加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部队北上井冈山。到井冈山后,她干过红四军干事,负责抄写文件。1929年调到毛泽东身边当书记员,还参加了古田会议,亲手抄决议。1932年她进红军总司令部女子义勇队,任指导员,带180多个红军家属和农村妇女练队列射击。长征开始,她随红一方面军翻雪山过草地,到陕北后教中央党校。1936年西渡黄河随西路军,任红九军政治部秘书。那时候她刚嫁人,部队在马步芳军队追杀下散了,她带着新生儿转移。 曾日三比吴仲廉大四岁,1904年也生在湖南宜章一个书香门第。1928年他加入宜章苏维埃政府,不久参军,当红四军军部秘书。1931年起他干过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还当过福建军区政治委员,参加苏区好几次反围剿。长征时他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来调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他反对张国焘分裂,支持北上。1936年随西路军渡河,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后代政治委员。他指挥过古浪永昌战斗,率部突围,在祁连山掩护战友时牺牲。那年他32岁,留下刚满月的儿子。 王学文1905年生在甘肃临泽县花园村,家里有几十亩田地,算当地地主。1920年代大旱那阵,他开仓放粮,分小米玉米给周边饥民,救了上百人命。1930年代马家军管着河西,他低调种田,雇工收麦子,不掺和地方事儿。家里有老婆和儿子,本来日子过得稳当。他当过民团大队长,但没干过坏事,村里人说他生性宽厚。粮食紧巴巴的年头,他家也省着过,但总帮衬穷邻居。1937年那会儿,他正忙着过冬,家里存粮够吃几个月。 话说这事儿得从西路军说起。1936年10月,红军西渡黄河,进河西走廊打通国际通道。吴仲廉和曾日三夫妻俩随红九军转战,马步芳军队前后夹击,部队伤亡大。1937年1月在临泽县,吴仲廉生下儿子,王继曾。那时候部队被围,情况危急。曾日三把最后半袋炒面塞给老婆,说往东走找老乡托付孩子。三个月后祁连山战斗,他掩护战友阵亡。吴仲廉带着婴儿转移,途中部队散,她孤身闯关。风雪天她走不动,抱着孩子倒在王学文家门口。 王学文发现吴仲廉后,把她扛进屋安置。吴仲廉醒来,拉开衣襟露出婴儿,求王学文夫妇收养。王学文家虽是地主,但当年救过饥民,他答应了。吴仲廉交代了部队联络暗号,留下半袋炒面,披上借的棉袄走了。婴儿取名王继曾,和王学文儿子并排睡炕。吴仲廉继续转移,后来到陕北,再到华东工作。这孩子就这么留在了甘肃,成了王家一员。红军口号打土豪分田地,王学文家本该是目标,但他收养红军后代,等于给自己找风险。 收养后,王学文夫妇把王继曾当亲生养。每天清早喂粥,缝小衣裳,省着自家粮食给他添补。马家军搜查严,王学文在孩子腿上抹辣椒面,制造哭闹,说染上瘟疫,团丁闻味就跑。村里粮食短缺,王家也紧巴巴,但夫妇俩咬牙坚持。吴仲廉走后,王学文没再联系部队,怕牵连全家。这孩子渐渐长大,认王学文夫妇为爹妈。河西走廊那几年,像王学文这样帮红军的百姓不少,他们不讲大道理,就觉得红军是穷人兵,得帮一把。 1939年,村民举报王学文藏红军东西,他被抓进兰州监狱。审讯时烙铁烫后背,他没松口。地下党冒险救他出来,那时自家儿子饿得皮包骨,死前还攥着半块馍要留给红军弟弟。王学文出狱后,家业败了,靠零星田地过活。土改那阵,他收养红军后代的事传开,没受大冲击。夫妇俩继续拉扯王继曾,教他识字干活。临泽县老百姓私下传,这地主心肠不坏,帮了革命大忙。王学文低调过日子,不提旧事。 1950年杭州解放,吴仲廉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她派人辗转找王家,三名军人骑马进村。王继曾13岁,躲在养父身后,不肯认生母。王学文取出攒的银元,塞给吴仲廉,说带孩子走,记得寄照片。王继曾随妈离开,进军校念书。吴仲廉继续法院工作,王学文夫妇在家守着空炕。孩子走后,王家日子更清苦,但他们不后悔。这事儿成了村里传说,百姓们说,义气值千金。 王继曾随吴仲廉到杭州,适应新生活,考上军校。1960年代他升兰州军区军官,每月工资一半寄回临泽,买粮补养父母。吴仲廉退休后,偶尔写信问候。王学文晚年安居村中,1980年代获国务院革命义士称号。曾日三追授红军英烈。王继曾记着两家恩情,逢年过节寄钱。王学文夫妇过世后,埋在村头墓地。河西走廊百姓掩护过四百多名红军后代,他们用实际行动护火种。 2019年清明,84岁王继曾带全家回临泽扫墓。墓碑上刻王学文名,摆两枚勋章:中央军委追授曾日三红军英烈,国务院颁王学文革命义士。王继曾摸碑说,生父给革命血脉,养父教做人脊梁。临泽县烈士陵园有块无字碑,纪念这些守护者。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