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绍兴,男子网购了一台80寸的“小米电视”,安装宽带的师傅提醒他买的电视是假的!男子研究一番才发现,自己买的不是小米电视,而是“小米8K”电视,原来商品链接写着2025新款小米8K超薄全面屏80寸,男子被傻傻误导了! 绍兴的吴先生(化名)今年刚把新房装修完,墙面粉刷一新,客厅的沙发、茶几和吊灯都已经布置妥当,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也陆陆续续搬进家中。 唯独客厅那面留给电视的大白墙,让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如今的电视市场早已不是当年“买个牌子就行”的年代,各种宣传词眼花缭乱。 8K分辨率、Mini LED、HDR增强、智慧屏生态…… 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越看越让人挑花了眼。 吴先生原本打算去实体店试一试效果,可一逛下来,更是头大。 导购员口中各种“黑科技”听得他一愣一愣,每个品牌都号称自己画质最好、系统最流畅,但一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电视,却始终没能选出来。 朋友建议他考虑进口品牌,但价格高得让他心里打鼓,国产电视近年进步很快,可又担心售后或系统体验不理想。 经过几天的对比和研究,吴先生发现“小米电视”在网络上的评价颇高,尤其是大屏款式,性价比被不少网友力推。 最终,他在综合考虑预算、客厅空间和系统便利性后,决定网购一台80寸的小米电视。 下单那一刻,他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款电视既能满足家庭观影的沉浸感,又方便与家里的智能设备互联,一举两得。 吴先生花了约2600块下单时还挺开心,想着80寸的大屏一摆,客厅立刻有面子。 快递来的那天,两个师傅抬着纸壳箱把箱子放到门口,箱体比想象中轻,封条处的胶带裁得很随意,外包装印刷也有点模糊。 盒子正面大大的“小米”字样一看就讨喜,但仔细看会发现字体和正牌微有差异,旁边还附着“2025 新款小米8K超薄全面屏”这样的大字眼,让人第一眼就以为捡了个划算货。 拆箱的瞬间,塑料膜的味道很浓,材料摸起来偏薄,屏幕表面虽有保护膜但反光并不均匀。 把电视架好、插电开机时,画面并不像宣传图那样鲜艳饱满,菜单界面也不是熟悉的米家界面,而是一个没有品牌标识的通用启动动画。 应用商店里全是第三方软件和大量广告推送,语音遥控功能宣称可用却始终无法唤醒。 最先发现异样的,是上门装宽带的师傅。 他顺手翻了翻遥控器,说了一句“这遥控器没logo,也没有麦克风孔,肯定不支持语音”,又凑到电视背部查看标签。 背标印着一个看起来像“小米”的小图案,但产品名称只写着“高清液晶电视”,制造商信息含糊不清,重要的SN序列号根本没有印上去。 师傅皱着眉头把这些细节告诉了吴先生,话语里透着怀疑,这显然不像官方出厂的合格品。 进一步检查发现,说明书里错别字较多、条款模糊,保修卡空白,商家在平台页面上的商品标题与实物也对不上号。 页面把“8K”“小米”写得明晃晃,但发货单和发票上却是别的公司名。 吴先生开始怀疑自己被“蹭名牌+噱头词”吸引了,所谓“8K”更像营销噱头,肉眼看不出真实的8K细腻度,画质只达中等水准。 吴先生气得找卖家理论,卖家最初几句还拖延敷衍,后来要求吴先生拍照证明问题,却迟迟不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 平台客服回复也很慢,退货流程复杂。 80寸电视退回需要拆装又要承担高额运费和安装费,折腾一次等于又多花一笔钱。 心情从期待变成懊恼,不仅被“名字”和包装骗了,更被后续维权的繁琐折腾得精疲力尽。 这种“名字上蹭热度、细节上留破绽”的手法并不少见。 先用相似logo和技术名词吸引眼球,再在实物上留出模糊空间,万一被拆穿就以“证据不足”或“运输损坏”为由推诿。 吴先生最后把这次经历发到社交平台并上传了对比照,提醒邻居们买大件电器还是尽量去正规渠道、拆箱当场验货,留着发票和快递视频以备维权时用。 商家那边的反应,可以说是一套标准的拖延战术。 一开始态度特别好,承认电视不是原厂的,是“代工厂”生产的,还主动提出退货退款再给500块补偿。 可吴先生把原包装箱扔了,这下商家就抓住了由头,说要给他寄个新箱子。 这个承诺是8月22日给的,结果等到八月底,箱子没影,客服消息已读不回,电话也不接了。 吴先生这边呢,彻底陷入了被动。 他最开始是想按法律来,要求“退一赔三”,但在商家看似爽快的私了方案面前,为了图省事就同意了。 谁知道,这份妥协换来的是对方的彻底消失,逼得他只能去找调解员和记者帮忙,耗费了更多精力。 平台在这件事里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他们确认了这是假货,也说要处理,但卡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上。 这个商家在平台上的保证金只剩下四百多块,连答应赔的500块都不够,平台只能去“催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防不胜防!绍兴,男子网购了一台80寸的“小米电视”,安装宽带的师傅提醒他买的电视
文史小将
2025-09-25 17:28: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