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教授走了 最近,这个把“泥土”刻进骨子里的景观设计师,永远停在了他画了2

秋夜寒星 2025-09-25 16:17:42

俞孔坚教授走了 最近,这个把“泥土”刻进骨子里的景观设计师,永远停在了他画了25年的“反规划”图纸前 1963年,俞孔坚出生在浙江金华的农村。爷爷是种稻田的老把式,他跟着蹲在田埂上,摸透了“什么样的土能保水,什么样的苗耐涝”。1987年北林大硕士毕业,1992年拿哈佛设计学博士,1993年放弃麻省理工的教职——美国的实验室有空调,可他总想起老家被推土机推平的稻田 带着妻子吉庆萍和4岁的孩子,他在中关村租了间15平米的民房,创办土人景观。第一单生意是北京某小区的绿化,他没种名贵的银杏,而是种了浙江的乌桕:“这树耐冻,秋天叶子红,像老家的山” 25年里,他带着600人团队做了1200多个项目。最有名的是秦皇岛汤河公园——原本要建30栋别墅,他拿着水文报告找政府:“这河道是泄洪道,盖房子会淹死人”。最后保留了1.8公里的自然河道,用当地的柳树、芦苇做植被,加了条1.5公里的“红飘带”步行道。现在,每天有2000个市民去散步,老人在树下下棋,孩子在河边捞鱼 还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坚持“用自然的办法做自然的事”:挖奥海的土堆成仰山,坡度刚好适合跑步;湖里养着北京本地的鲫鱼,岸边种着二月兰——春天开紫花,像农村的野地。现在,奥森成了北京的“城市绿肺”,每年吸收10万吨二氧化碳 俞孔坚的“反规划”理念,震碎了行业的“惯性”。传统设计是“先画大楼,再补绿地”,他反过来:先圈出湿地、河流、林地这些“生态底线”,再盖房子。他说:“城市不是‘征服自然’的战场,是‘和自然共存’的家” 为什么俞孔坚的“土办法”能赢过“高大上”的设计? ① 他懂泥土——农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土能种活树,什么样的沟能排洪水” ② 他懂人——设计前会蹲在小区门口数行人,看老人在哪歇脚,孩子在哪玩 ③ 他懂规则——用数据说话,比如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说服政府,不是靠“情怀” 他的海绵城市设计更“土”:下沉式绿地收集雨水,透水铺装让水渗回地下,雨水花园种着耐涝的美人蕉。深圳某社区用了他的方案后,内涝次数从每年5次降到0次,雨水收集量够小区用3个月。2024年,他的海绵城市项目上了福布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榜——评委说:“这是能复制的‘生态解决方案’” 某微博高赞评论:“我是汤河公园的常客,每天带孙子去玩。红飘带的钢板都磨亮了,俞老师却走了”。这条评论底下有2万条回复,有人说“我家楼下的公园是他设计的”,有人说“我学景观的,他的书是我们的‘圣经’” 俞孔坚的遗憾,是没看到“所有城市都变成海绵”。但他留下的600人团队,还在做着“红飘带”的续集。他说过“最好的景观,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就像汤河的芦苇,奥森的二月兰,悄悄把自然还给了人 在我看来,俞教授的一辈子,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一辈子。没有空话,只有脚印;没有“高大上”,只有“接地气”。他的“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是“让规划更懂自然,更懂人” 你家附近有俞孔坚设计的项目吗?你觉得“反规划”能让城市更有温度吗?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秋夜寒星

秋夜寒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