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引进美国棉种,靠我们自己研发,等到什么时候?”1992年,为应对猖獗的棉铃虫,有人提议引进美国棉种,却有一人坚决反对,结果如何? 九十年代初,棉铃虫闹得中国棉区鸡飞狗跳,产量直线下滑,纺织厂工人大批下岗。眼看美国有现成抗虫棉技术,国家派人去谈引进,结果对方开出天价条件,还想卡住我们的技术脖子。有人急了,直问:“不引进美国棉种,靠自己研发,得等到猴年马月?”就在这当口,一位专家拍桌子反对,坚持自力更生。这场拉锯战,到底怎么收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棉花生产遇上大麻烦。棉铃虫这小玩意儿专钻棉铃里头啃纤维,害得棉田一片狼藉。农民们起初靠菊酯类农药喷洒,勉强顶住。可用着用着,虫子就长出耐药性,喷再多也白搭。到九十年代初,农药不但不管用,还污染土壤和水源,棉农收入直掉。河北、山东这些主产区,棉花产量锐减,纺织企业关门大吉,工人失业一大片。国家急眼了,得想辙。 美国孟山都公司那时刚搞出Bt转基因抗虫棉,内置苏云金杆菌毒素基因,棉株自己能杀虫,省农药又环保。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看中这技术,赶紧派人去美国谈判。结果呢,美方狮子大开口,一亿美元只买种子使用权,核心技术不给,还签五十年长约,限制我们本土研发。这哪是合作,分明是想卡脖子。谈判桌上,中国专家翻合同,条款一条条苛刻,国内声音分了两派。一派说,棉铃虫闹得慌,先引进救急吧;另一派担心,引进等于把命脉交给别人,印度早年引进外棉种,虫害反复,教训深刻。 1992年夏,棉铃虫爆发高峰,中国棉区损失惨重。国家把抗虫棉项目列进“863”计划,郭三堆作为课题负责人,挑起大梁。他早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Bt蛋白基因,对这技术门儿清。国内会议上,有人提议花钱从美国买现成,郭三堆当场反对:“不引进美国的,靠自己研发,要等到什么时候?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手,不然农业命脉永远悬着。”他的话一出口,现场安静下来。大家知道,他不是说说而已,得真刀真枪干。 郭三堆领队,从头起步。国际上材料封锁,他们就国内凑,实验室里日夜转。团队埋头合成Bt杀虫基因,历时一年八个月,1992年底终于搞定完整序列。这一步,等于给国产抗虫棉打下基石。中棉所集结全国专家,联合攻关。1993年,第一批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在温室长出,叶子结实,虫子咬不动。1994年,转到田间试验,效果拔群,虫害控制率超九成,农药用量降八成。棉农们一看,这玩意儿靠谱,产量稳了。 可好景不长,美国棉种抢先上市。孟山都公司低价倾销,宣传猛,市场一度被占。国产棉推广磕磕绊绊,棉农犹豫不决。郭三堆没闲着,带队下乡示范,讲解自家品种的优势:种子稳,成本低,不用年年买外货。1999年,国家启动专项国债项目,砸钱支持产业化。试验田数据摆在那,产量高两成,收入实打实多。棉农试种后,口口相传,信心上来了。 政策一护航,国产棉就发力。2003年,种植面积超过美国品种,彻底打破垄断。团队没停步,继续育种,推出适应黄淮、长江流域的株系。到2010年,国产抗虫棉品种近两百个,主产区全覆盖。农民增收明显,中国棉花科技站上世界前列。这不光是产量的事儿,更是农业自立自强的标志。郭三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靠自己就能行。 回想那句质疑:“不引进美国棉种,靠我们自己研发,等到什么时候?”郭三堆的反对,不是逞强,而是长远眼光。引进条件太坑,签了长约,技术永远跟不上。自主研发虽苦,却换来真金白银的控制权。棉铃虫这关,闯过去了,中国棉业从被动挨打,变成主动出击。亿万棉农受益,国家粮食安全多一层保障。这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兴农,得有骨气,有担当。 如今,抗虫棉技术成熟,覆盖全国棉区,减少农药上万吨,环境好转,农民腰包鼓了。郭三堆被称为“中国抗虫棉之父”,他常说,我就是个种棉花的,为农办事是本分。
如果美国一口气印钞37万亿,把欠的债都还了,会发生什么?美国一旦这么干,第二天可
【18评论】【26点赞】
用户91xxx91
郭三堆是中国人民真真正正的专家[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