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F22击落热气球后,东大就不继续韬光养晦了?2023年的热气球事件,F22在2万米高空击落东大热气球,而中国军备随后就加速曝光,J16D,J35,六代机,以及无人装备集体亮相。 这可不是胡思乱想的,想想看,用F-22这种顶级隐身战机去对付一个气球,技术上其实相当别扭,气球飞得高,几乎不发热,雷达反射面又极小,导致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的导弹都难以锁定。 有分析甚至提到,美军两次导弹攻击并未直接命中,是气球后来因漏气降低高度才被击落,执行这次任务后,F-22的战机系统还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故障,飞行员是凭着个人技术才安全降落。 这个细节暴露出,即便是顶尖装备,用在不对付的场景也会力不从心,美国后来刻意降低这事的热度,恐怕不只是因为“感到丢人”,更是意识到这种过度反应反而让自身陷入尴尬。 再看东大的反应,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对单一事件的回应,气球事件后,具备强大电子压制能力的歼-16D战机、075型两栖攻击舰、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乃至第六代战机概念模型接连亮相。 这种展示的节奏和力度,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它不是在炫耀武力,而是用清晰可见的实力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东大具备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意志和相匹配的国防实力。 这种从“藏锋于鞘”到“主动亮剑”的转变,是基于国际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当刻意保持低调无法换来期望的发展空间,当技术封锁和战略围堵成为常态,适度的实力展示反而能减少误判,为和平发展赢得更多底气。 东大选择在此时展示军事科技成就,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世界是多极的,安全应当是共同的、合作的安全。 你再看东大在曝光新装备的同时,依然强调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意愿,就能明白这种展示的核心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稳定,而非寻求对抗。 回过头看,气球事件就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一种更加透明、更加自信的战略沟通方式的出现,它告诉世界,东大的国防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转变不是放弃和平发展的承诺,而是以更清晰的方式界定底线,以更强大的实力来威慑潜在的冒险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平,真正的和平,从来都需要有捍卫和平的能力作为坚实后盾。 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在大国博弈中,这种适度展示实力的方式,是更有利于维护和平,还是可能加剧紧张呢?
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