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ArF胶、五轴机床一点点往回拽。 高铁跑起来风驰电掣,全靠轴承这个 "膝盖" 撑着,要是轴承出问题,再先进的列车也得趴窝。以前咱们这方面特别被动,高铁上的关键轴承九成以上都得买日本、德国的,尤其是牵引电机用的绝缘轴承,能扛住 3000 伏高压还得耐得住高温高转速,技术全被日本 JTEKT 这些企业攥着。 中车永济电机以前进口的高铁轴承,一度占了公司进口额的近七成,人家要是断货或者涨价,咱们的高铁线路都得受影响。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瓦轴集团这位中国轴承行业的老大哥站了出来,它的世界排名已经冲到第十二位,造出的轴承每天有 180 万套在铁轨上运转,占了全国一半还多。 就说地铁上用的轴箱轴承,瓦轴直接把寿命从以前的 5 年 60 万公里,提升到了 6 年 80 万公里,还拿下了一座特大城市地铁增购车的全部轴承订单,帮客户直接省了 100 多万元,供货周期还比进口的短不少。 虽然高铁牵引电机的绝缘轴承还在研制阶段,但从地铁轴承的突破就能看出,咱们跟日本的差距正在一点点缩小。 说完轴承,再说说光刻胶,这东西可是造芯片的 "感光底片",没有它根本做不出高端芯片,以前这领域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 更先进的 ArF 光刻胶,咱们的国产化率一度连 2% 都不到,几乎全靠从日本进口,芯片厂要是拿不到货,生产线就得停摆。 但中国企业没认输,南大光电从 2017 年就专攻 ArF 光刻胶,跳过了技术门槛低的品种直接啃硬骨头。到 2024 年底,他们已有三款 ArF 光刻胶通过了客户验证,能用到 28 纳米级别的芯片制造里,光是 2024 年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万元。 恒坤新材也跟上了脚步,他们的 ArF 浸没式光刻胶已经完成验证,开始小规模销售,这些突破就像在日本垄断的墙上凿开了小口子。 最后咱们说说五轴机床,这东西被称为 "工业母机",造飞机、造汽车发动机都离不开它,以前高端市场全被日本发那科、德国德马吉森这些企业霸占。 2020 年的时候,咱们五轴机床的国产化率还不足 20%,很多关键部件都得进口,成本特别高。 现在科德数控这家中国企业追了上来,他们造的五轴机床精度比德国哈默的还高,哈默机床的定位精度是 8 微米,科德能做到 5 微米,重复定位精度更是从 5 微米降到了 3 微米。 更实在的是价格,进口机床加个车削功能得加 15 万欧元,科德最多只要 25 万人民币,连进口的零头都不到。北京精雕的机床精度更厉害,定位精度能到 3 微米,重复定位精度 2 微米,跟进口的比只好不差。 虽然现在高端市场外资还占大头,但咱们的机床已经能用更低的价格达到更高精度,慢慢抢回市场。 这场技术拔河其实拼的就是韧劲,日本靠着多年积累攥紧技术不难,难的是咱们能一点点突破。 从轴承寿命的提升到光刻胶的量产,再到机床精度的超越,每一步都藏着中国企业的硬功夫。现在咱们虽然还没完全拽赢,但已经从被动挨打的局面,变成了能跟日本掰手腕的状态。 这场拔河可能还要持续好几年,你觉得咱们接下来还能在哪些技术上实现突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
往事趣谈纪录
2025-09-25 14:19:15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