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黄仁勋明确表示:中国市场500亿美元已经关上大门,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洞察观史 2025-09-25 11:46:00

[浮云]黄仁勋明确表示:中国市场500亿美元已经关上大门,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遭遇重创,直接打击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国际战略。 在9月20日的报道中,韩国媒体《每日经济》引述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惊人言论。他指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限制政策,不仅没有“打压”中国,反而让中国在芯片技术上的创新和规模发展得更快。 这番话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美国和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角力推上了风口浪尖,黄仁勋的发言直击了美国政府在中国芯片市场上的政策核心——那就是“中国无法生产自己的芯片”。 自从2018年开始,美国通过一系列限制措施,试图扼杀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具体而言,美国政府对中国领先的科技公司,如华为、中兴等,进行了严格的技术禁运,特别是在芯片制造、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 然而,这些限制并没有像美国预期的那样,迫使中国屈服于国际压力,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创新潜力。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与进步已逐步缩小与美国和其他技术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华为海思半导体、比亚迪汽车芯片,还有中科院等国内科技机构,皆凭借自主研发之力,冲破外部封锁的壁垒,逐步迈向国际市场。 从2018年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的严格限制开始,中国企业并未因依赖进口芯片而倒退,反而在自主研发、产业链建设上迎头赶上。尤其是在AI技术和大数据应用领域,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芯片、架构、软件,正在超越全球的一些技术壁垒。 中国企业在面临缺乏高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加快了自我研发的步伐,这导致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技术能力。 比如,华为的麒麟芯片,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已经可以与全球最先进的芯片生产商抗衡。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的昆仑芯片,也具备了与英伟达的GPU芯片竞争的能力。 中国的芯片自给率逐年提高,2019年至2022年,国产半导体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5%提升至30%左右,这无疑是对美国出口限制的强烈反击。 黄仁勋认为,美国芯片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几乎已经没有了。真正先进的技术不再能通过出口进入中国,而能被允许进入的,基本是“二三流”的技术和产品。 这些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无法满足技术进步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国际上的芯片技术和供应链依赖,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美国试图通过切断对中国的芯片供应链,来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但在中国广泛的政策支持下,本土科技企业正在迅速弥补这一空白。现在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更加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不再单纯依赖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 黄仁勋进一步强调,中国对美国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美国不断通过政治手段封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关键领域“掐脖子”,这种行为早已让中国丧失了对美国的信任。 中国不可能在这种局势下继续依赖美国的技术,因为中国深知,一旦其自主技术有所落后,美国就会再次通过“技术封锁”对中国进行压制。 从华为的5G网络建设,到中国在AI领域的迅猛发展,都显示了中国越来越不依赖美国技术的趋势。中国不仅仅在芯片上开始突破,美国封锁的更多技术,也都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和自主创新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果说过去,美国可以通过“技术封锁”打压中国,那么现在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加速,未来的全球科技格局,可能由中国主导。即使美国继续封锁技术,中国也能够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资源投入,实现技术的自主突破。 黄仁勋的发言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封锁政策的深刻反思。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美国的“打压”手段可能最终会反噬自身,而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改变世界的科技格局。 黄仁勋的言论反映了中国在半导体和AI领域不断崛起的现实。美国的出口限制政策并没有如美国政府预期的那样成功,反而加速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完善。未来,中国可能不再依赖美国的高科技技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自主的创新和更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科技领域的反思,也是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启示:科技与创新,将主导未来国家竞争的格局,而中国,显然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英伟达二季度未向华出售H20芯片!黄仁勋:中国市场藏500亿美元机遇)

0 阅读:37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