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8年,由中国出资去美国深造的高华健,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5 10:45:09

“我自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8年,由中国出资去美国深造的高华健,这句宣言像颗炸弹,在国内炸开了锅,“白眼狼”“慕洋犬”的骂声铺天盖地,很多人说他不顾祖国的培养之恩,真的是太失望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他在哈佛拿到博士学位,这一年,本该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却成了争论的起点,他递交了入籍申请,随即负面评价接踵而至,报刊、同仁甚至街头巷尾,都以批评的语气谈及他,有人说他忘恩,有人指责他崇洋,母校的师生也难掩失望,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中,每个人都希望优秀学子能学成归来,为刚刚起步的国家科研出一份力,偏偏他的选择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于是成为靶子。   真正的原因却并不复杂,当时中国科研条件有限,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在国内尚未出现,而在美国,许多涉及前沿材料和力学的核心研究只对本国公民开放,对他来说,留在美国并不是为了生活上的优渥,而是为了能够进入那些实验室继续钻研,如果没有国籍身份,门禁就会拦住他的一切学术探索,在“追求科学真理”与“国籍身份”之间,他不得不做出取舍。   从那个时刻起,他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批评的声音持续了数年,但他并没有把过多精力花在解释自己,而是转身投入研究,他先在斯坦福深耕,随后又走向德国、美国东岸,再到新加坡,建立起一个个扎实的科研团队,一路走来,他积累了庞大的论文成果,600多篇文章被引用超过八万次,他提出的应变梯度理论,推动了材料力学的发展;在纳米科学与生物材料交叉领域,他也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些成果让他收获了国际奖项和学术地位,成为世界力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比起个人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他的课堂里,总少不了来自中国的年轻学子,无论在斯坦福、布朗,还是后来在新加坡,他都格外关注来自祖国的学生,有人记得,在他的实验室中,常常能听见中文交流,他刻意营造了一种家一样的环境,他训练学生注重实验的严谨性,也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几十位博士和博士后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许多人最终回到中国,在航天、深潜、材料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事实上,他间接补充了国内人才的队伍与技术积累。   时间久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他并非真的背弃初衷,2000年前后,当他的学生们陆续回国服务,成果逐渐显现,国内对他的看法也悄然改变,原本牢固的“叛逃”印象,逐渐被“曲线报国”的理解取代,社会的态度转变,不只缘于他的学术荣誉,更因为他用几十年耐心培养的学生们已经在祖国的科技事业中留下成绩。   在职业生涯不断攀升的同时,他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学术机构的认可,2012年,他进入美国国家工程院,随后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其他国际学术组织,奖项接踵而至,从固体力学领域的国际大奖到机械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无一不证明着他在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可对他而言,这些荣誉并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凭证,让更多人相信科研没有国界,但成果可以造福任何需要的地方。   2024年,他做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他担任讲席教授,带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校庆时,他捐出50万元建立基金,扶助有困难的力学专业学生,细心的人注意到,这个数字正好等于当年国家对每位公派留学生的大致投入,这个举动,不声张,却像一个完整的闭环,昭示着他把青春借来的资源原原本本还了回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科研大环境与世界有巨大距离,个体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夹在国家期待与现实落差之间,若仅仅用“背叛”二字去概括,他的经历就会被误读,事实证明,他用另一种方式维系了和祖国的联结,把知识和人才源源不断地送回去。   三十多年后再度归来,他不再是被批评的年轻博士,而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树立在他身上的,不只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见证,今天再谈起他,很少有人只盯着当年那个选择,相反更多人愿意从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中寻找答案,科学探索需要自由的土壤,而科研成果最终仍属于人类共同的进步。   国籍曾经是他通向实验室的钥匙,但并不是界定全部价值的标签,他真正的参照系,是一以贯之的科研目标和对祖国的长期牵挂,从最初在斯坦福的实验,到如今清华园里的办公室,他始终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命运串联成一条弯曲而坚实的曲线。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七院院士”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