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登山者在三清山钉了26颗钉子被判刑,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判赔600万。如今始祖鸟和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放烟花,不知道藏区检察机关会不会出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三年前,三清山巨蟒峰26颗岩钉事件曾经引发全网热议。三名登山爱好者无视景区禁令,带着电钻和膨胀螺栓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岩体上打孔留钉。 那一声声轰鸣,不只是对亿万年岩石的伤害,更是对自然底线的公然挑战。最后,三人不仅被判刑,还背负了600万元的天价赔偿,这一幕成为中国环境司法史上的标志性案例。 法律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自然遗产不是谁的私人游乐场,生态红线绝不可碰。 这场案件后来还被最高法列为十年环境资源审判重大影响力案件之一。理由很简单,生态破坏的代价不是一句“无心之失”能抹平的。 岩体的伤痕不会随着时间自愈,景区的损失也无法短时间恢复,更别说打破的生态平衡和公众对自然的敬畏。 三清山案之后,很多人以为“环保共识”已经深入人心,谁敢再挑战法律底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然而,没想到,最近喜马拉雅山的一场烟花秀又把生态保护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国际知名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海拔5500米的雪域高原点燃了“升龙”烟花。 当五彩火光在蓝天白雪中绽放时,社交网络上却炸开了锅。“雪山不是舞台”“商业艺术不是破坏自然的借口”,网友的质疑此起彼伏。 问题的焦点其实很直接:在极度脆弱的高原生态区,是否有权利为了商业营销和艺术表达去“放烟花”?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像喜马拉雅这样特殊的环境,每一寸土壤、每一株植物、每一种动物都经历了极端自然选择,生态链脆弱得几乎无法修复。 任何一次“人为干预”,哪怕只是短暂的烟花表演,都可能带来持久、隐蔽、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化学残留随着雪水渗入泥土,影响植物生长;突如其来的声光刺激会让野生动物应激,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物种繁衍。 面对舆论压力,品牌方紧急删除视频,艺术家工作室也关闭评论。官方回应说“使用环保材料”“排放符合标准”,但这些解释在公众看来并不充分。 所谓“生物可降解材料”、所谓“科学评估”,到底是谁做的评估?又有没有权威的第三方长期监测?一封道歉信里没有看到具体承诺,更像是赶在风暴中交差。 让人疑惑的是,为何三清山那26颗岩钉能换来巨额赔偿和刑事追责,而这场高原烟花事件到现在,除了网友的愤怒,还没有看到相关部门的公开调查? 难道“知名品牌+艺术大师”就能在生态保护面前享有豁免权?法律和自然不会因为行为主体的身份而改变。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艺术行为”还是“商业营销”,只要触碰生态红线,都应该被一视同仁地审视。 我们不能否认,商业活动和艺术创新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任何创新和表达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自然永远不欠人类“表演”的舞台,也不该被当作流量和资本的试验场。如果说三清山事件给了环保底线最直白的警示,那么这次的高原烟花,更像是一道警钟——环保共识远远没有普及到所有群体,尤其是一些企业和名人,在追逐商业或艺术成果时,依然有侥幸心理。 公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句冷冰冰的声明,更希望看到科学、权威的生态评估和真正的问责。企业要做的不只是“合规”,而是真正理解并尊重自然的不可替代性。相关部门的态度也值得关注,如果法律不能在每次生态争议中都站出来,公众的敬畏和自律就无法持续。 你怎么看这次高原烟花事件?
真相炸裂!蔡国强始祖鸟“炸山”事件再曝新问题当地村民指着脚下斑驳的草甸和残留的
【109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