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放下戒心,愿意向中国拿出压箱底的“宝贝”,只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当俄罗斯终于放下戒心,愿意向中国提供最新研制的PD-2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时,却发现——为时已晚。
据俄RT电视台报道,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透露,俄罗斯已准备为中国C-929宽体客机供应包括复合材料主翼、尾翼乃至PD-26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
此举系普京亲自推动,甚至亲临联合发动机公司视察,足见俄方急迫之情。然而,这一“压箱底”的技术让步,更像是困局下的无奈之举,而非战略远见。
回望过去,中俄CR-929项目长达11年的合作堪称“马拉松式拉锯”。俄方始终对关键技术“留一手”,坚持使用落后的本国航电与发动机系统,强行要求中方接受“俄标版”设计,导致项目被迫分裂为“国际版”与“专用版”,进度严重滞后。
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全面封锁使俄航空产业链断裂,MC-21等机型自身难保,PD-35发动机研发停滞,俄已无力承担国际合作投入。
而此时的中国,并未坐等外援。面对技术封锁,中国坚定走自主道路,加速推进国产“长江”系列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发,型号研制进展顺利,逐步填补从窄体到宽体客机的动力空白。CJ-1000A已进入试飞验证阶段,未来C-929将大概率搭载完全自主的“中国心”。
俄罗斯曾以技术优势自居,却因狭隘保护主义错失深度合作良机;如今迫于生存危机才愿开放核心技术,但中国市场早已不再依赖外方施舍。不是中国需要俄罗斯,而是俄罗斯需要中国市场。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中国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换来了今天的主动权。
当俄罗斯终于拿出“宝贝”时,迎接它的不再是渴求的眼神,而是基于自主可控之上的冷静评估——合作可以,但必须以我为主。
历史没有如果。俄罗斯的“醒悟”,来得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