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要知道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摆在那儿,今年前 8 个月东盟国家入境中国都破千万了,其中泰国人占了不少,但真正奔着景点去的恐怕没想象中多。 这事儿得从 2024 年 3 月中泰互免签证说起,免签一落地,泰国人入境跟走亲戚似的方便,磨憨口岸一年就验放了 3.2 万泰国旅客,免签占比超 99%。 上海边检的数据显示,前五个月入境的泰籍旅客同比涨了 20% 还多,光上海空港口岸就接待了几十万,可真正泡在景点里的没几个。杭州机场的工作人员也发现,这些泰国客人行李里塞的不是旅游手册,而是笔记本和拍摄设备,一落地就直奔目的地。 最热闹的当属贵州的山村和职业院校,在贵阳的 “村播小院” 里,一群泰国学员拿着手机跟中国农户学直播,从话术设计到选品包装,记笔记记得比谁都认真。泰国商业总会的皮蒂亚拉特坦言,他们那儿农产品多,但怎么通过网络卖出去一直没头绪,看到中国 “村播” 能把山货卖成爆款,立马带着人来取经了。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更直接,干脆在泰国建了 “贵匠工坊”,两期培训班下来,150 个泰国学生不光学会了直播,还把正安吉他和泰国特产卖成了跨境爆款,光实践项目就赚了 400 万泰铢。这哪是旅游?分明是带着任务来的 “技能特训营”。 四川内江的厂房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泰国天丝集团砸 20 亿建的红牛生产基地里,生产线正连轴转,满产后一年能造 14.4 亿罐饮料。为了落地这儿,泰国企业前前后后考察了 7 个月,抛出 1600 多个问题,小到水质标准大到人才储备,全摸得一清二楚。 他们图啥?还不是看中内江在成渝 “半小时高铁圈” 的位置,能稳稳覆盖中国西部市场。跟着来的还有大批泰国供应商,从包装材料到物流服务,都想借着这个项目挤进中国产业链。 别以为只有搞实业的忙,文化和教育领域也藏着不少门道。南昌的舞台上,泰国的《诺拉舞》刚跳完,中国的编钟就奏响了,台下的泰国学员一边拍视频一边记笔记。 现在江西 7 所院校都跟泰国学校搭了线,培养的学生不少都进了华为、阿里云在泰国的公司。泰国驻厦门总领事说得实在:“两国民众的情谊早超越协议了,现在是跟着中国的发展节奏找机会。” 这股热潮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实力的 “磁石效应”。中国连续 11 年都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RCEP 框架下 90% 以上货物能零关税,泰国的榴莲、大米要进中国市场,自然得先摸透我们的规则。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电商运营、制造业配套、职业教育这些领域的经验,正是泰国眼下最缺的。就像泰国搞跨境电商缺人才,中国现成的培训体系能直接 “移植”;泰国企业想拓市场,中国的产业园区和物流网络能立马接上。 南昌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对泰进出口额涨了 35%,泰国来的经商人员能排进各国前三,桌上的泰国水果和出门买的泰国零食,全是这种合作的日常。连泰国天丝集团都算过账,在四川建厂比在其他地方成本低 15%,还能享受政策红利,这种实惠谁能拒绝? 所以哪儿有什么 “神秘目的”,说白了就是跟着发展机遇走。中国的市场、技术、产业链摆在这里,再加上免签、直航这些便利,泰国人自然愿意放下旅游攻略,带着需求找上门来。 从贵州的直播间到内江的生产线,从南昌的舞台到泉州的推介会,这 30 多万人的脚步,踩的全是中泰合作的实点子。 这事儿也透着个理儿: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力就是吸引力。以前不少国家盯着中国的景点,现在更盯着中国的发展经验。 所谓的 “旅游幌子”,不过是外界没看懂这种 “双向奔赴” 的新玩法。毕竟比起逛景点,能学到真本事、赚到实在钱,才是更划算的 “中国之行”。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
非常盘点中
2025-09-24 21:2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