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

雨中山果落 2025-09-24 18:27:37

2023年,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更细思极恐的是,今年他还说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300亿到500亿台人形机器人,数量是人类的3到5倍!” 2023年,马斯克说:“日本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这话引来哗然,有人说他危言耸听,可若把时间轴往前翻几年,看看日本不断下滑的人口数据,就会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 日本的人口结构“极不健康”。到了2022年,日本全年新生儿不足80万,却有超过150万人去世,死亡人数是出生人数的两倍。 换句话说,这一年,日本的“人口赤字”接近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2023年,仅在这一年,日本就关闭了约450所中小学,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数量不足。实际上,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学校的关闭潮就开始了。 同时,日本的企业界也在苦苦支撑。丰田、本田等大厂尚能通过自动化生产缓解用工荒,可地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则不堪重负。 便利店缺少夜班店员,不得不缩短营业时间,这在以“24小时便利”著称的日本,几乎不可思议。更严峻的是护理行业。 据厚生劳动省统计,2025年日本需要的护理人员将达到250万人,但缺口接近40万。大量养老院张贴招聘广告,甚至引进东南亚外劳,仍难以补齐人手。 社会保障体系同样被推到风口浪尖。 2022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突破29%,意味着几乎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但缴费人口却逐年萎缩。 正因如此,马斯克才会点名日本,警告它正处于“人口崩溃的悬崖边缘”。 马斯克进一步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未来世界可能会出现300亿到500亿台人形机器人,其数量是人类的3到5倍。 2015年,前百度总裁张亚勤就曾在一次学术演讲中提出,机器人要想超越人类的数量,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能高效处理信息;第二,能像人一样动手劳动;第三,具备类人思维。 眼下,全球的AI技术刚刚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翻滚跳跃,特斯拉的“Optimus”能完成搬运和基本操作,但距离完全类人的机器人仍有不少技术鸿沟。 不过,现实的需求正在推动机器人快速普及。制造业工厂里,机器人流水线替代了数十万工人,效率高、出错率低。 家庭场景中,扫地机器人、陪护机器人逐渐进入寻常人家。尤其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政府和企业都在尝试用机器人填补劳动力空缺。 早在2018年,川崎重工就研发出护理机器人“Robear”,能轻松将老人从床上抱起转移到轮椅上。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是价格。2023年,一台工业机器人平均售价仍在几十万日元以上,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其次是社会接受度。 尽管机器人能分担繁重工作,但很多日本老人抗拒“冰冷的机器”照顾自己,更愿意与人类护理员交流。甚至在一些实验性养老院,老人因为拒绝机器人而出现孤立与抑郁。 机器人能否达到马斯克设想的“数量爆炸”,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还取决于经济承受力和社会心态的转变。如果价格无法普及,或者文化上无法接受,机器人或许永远无法“超量”人类。 日本政府自2000年以来,他们不断提出鼓励生育的政策:发放保育津贴、延长育儿假期、补贴学费。然而,与法国等国家相比,日本的政策显得保守且力度不足。 法国的育儿体系从怀孕开始就全程保障:产检免费、孩子出生后每月育儿金、幼儿园低价甚至大学补助,还有家庭减税。 对比之下,日本的年轻人依旧面临住房压力、教育费用高昂、职场不容许长时间请假等现实困境。于是,很多年轻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宁愿养宠物也不愿养孩子。 这正是马斯克所谓“消失危机”的现实逻辑:人口持续下降,社会老龄化加深,创新活力衰退,经济逐渐萎缩。若无有效对策,日本真的可能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境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则被寄予厚望,成为弥补人口空洞的技术手段。未来,或许机器人数量真的会远超人类,成为社会运转的支柱。但这究竟是解药,还是新的风险,目前仍未可知。

0 阅读:0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