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不死,就可以避免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会走向胜利?这是个误解,冯云山是否中途阵亡,都不影响天京事变的发生,只是过程有所区别而已。 1852年6月,太平军路过全州,清朝一位小兵发射炮弹,击中了坐在轿子里的冯云山。洪秀全、杨秀清大怒,当即下令强攻全州,11天后破城而入。 11天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太平军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兵贵神速,太平军原本计划进入湖南攻取长沙,结果浪费了11天时间,让江忠源在蓑衣渡成功设下了埋伏。 冯云山已经身受重伤,在蓑衣渡之战时劳累过度,又得不到有效医治,旋即不治身亡。冯云山,太平天国第一位阵亡的诸侯王,对太平天国影响很大。 冯云山阵亡,洪秀全非常伤心,直言:“天下未定,何夺我良辅,不欲吾成功”。洪秀全把冯云山誉为太平天国的萧何、张良,是太平天国的顶梁柱。 许多人都认为,如果冯云山不阵亡,就能有效制衡杨秀清,杨秀清也不会过于嚣张跋扈,酿成天京事变。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就不会走向衰败,很可能取代清朝,建立新的江山。 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南王冯云山活着,就能避免天京事变,让太平天国走向胜利?答案是否定,冯云山地位固然重要,但不意味着就能阻止天京事变,这是权力结构畸形发展的必然,很难改变。 不可否认,冯云山地位确实重要,是太平天国实际缔造者。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前期创业建国,皆为南王之谋”,对冯云山评价很高,说他才是太平天国的奠基人。 冯云山对太平天国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宣传、法律、人事安排。要知道,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等早期诸侯王,都是冯云山拉进拜上帝教。 冯云山在紫荆山培养的3000人马,是金田起义第一桶金,没有冯云山的努力与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冯云山就能阻止天京事变的爆发,因为太平天国权力结构出现了问题。 太平天国不是独家创业,而是首义诸侯王带着股份参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贡献以及属于自己的班底。冯云山是缔造者,但杨秀清、萧朝贵则在为危难之际拯救拜上帝教;韦昌辉、石达开是带着兵马、财富参加,控制太平天国一半的武装。 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都有自己的优势,谁又会真的服从对方呢?冯云山的确支持洪秀全,大局观也强,但也是弄出一个“军师负责制”,让洪秀全成为虚位元首,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况且洪秀全真的没能力。 紫荆山期间,起初洪秀全、冯云山地位高,后来杨秀清、萧朝贵以天父、天兄下凡的形式崛起,逐渐排挤冯云山,并将其超越。冯云山,本该排在第二位,结果被杨秀清、萧朝贵反超,成为老四。 从老二变成老四,冯云山地位的变化,是因为杨秀清、萧朝贵排挤,是太平天国早期权力博弈的表现。再则,杨秀清、萧朝贵之间的矛盾重重,因为天父、天兄都是假的,杨秀清身体不好,萧朝贵虎虎生威,矛盾自然就出现。 韦昌辉、石达开参加拜上帝教,是冯云山抗衡杨秀清、萧朝贵的需要,但韦昌辉很快就与萧朝贵结盟。萧朝贵需要韦昌辉家族支持,韦昌辉希望协助天兄来争取更大的权力,故而与杨秀清又产生了冲突。 太平天国权力博弈,不是在定都天京之后,而是在金田起义之前。金田团营期间,萧朝贵天兄下凡,把洪秀全、冯云山“送去”胡以晃家,远离起义中心,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不是清军围攻山人村,以及杨秀清为了打击萧朝贵,洪秀全、冯云山能否参加金田起义都难说。如此,就算冯云山活着到南京,他又如何能避免天京事变爆发呢? 一个大胆设想,首义五王同时来到南京,会是怎样的结果。萧朝贵肯定是第一实力派,麾下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骁勇无敌;韦昌辉、石达开则是武力强宗,家族子弟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杨秀清有天父下凡加持,冯云山则是早期奠基人,谁又会真的服谁呢? 随着军事斗争进行,首义五王力量必然是此消彼长,并相互掣肘,以免对方过于强大,内斗不可避免。此种现象,与南明何其相似,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都有自己的班底,永历皇帝没实权,结果可想而知。 可以说,冯云山是否活着,并不影响天京事变爆发,只是过程与激烈程度不一样而已。想要避免事变爆发,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洪秀全作为天王,一定要拥有绝对的权威与实力,是他在打江山,而不是首义诸侯王打,一切天王说了算。 洪秀全作为天王,却没有实际权力,本身威望也不足,他连一支直属武装力量都没有,军政事务全部靠首义五王,这本身就有问题。首义五王,也没有谁拥有绝对优势,而是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都很明显,谁都不服谁,明争暗斗。
冯云山不死,就可以避免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会走向胜利?这是个误解,冯云山是否中途阵
醉卧桃花坞
2025-09-24 17:08:3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