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的消费水平全球最低,能有多低?中国普通人去了绝对是富翁,300元人民币在

语蓉聊武器 2025-09-24 15:42:09

孟加拉国的消费水平全球最低,能有多低?中国普通人去了绝对是富翁,300元人民币在孟加拉国换成他们本国货币是5000达卡,一天内要在其首都花完这么多钱还是比较困难的,一顿路边摊快餐最多只要2元人民币,去五星级酒店品尝两份甜点才不到50元,相当于孟加拉人一周的工资,贫民窟最便宜的旅馆睡一晚上才3达卡,主街顶级快餐店点一份3人份的羊肉米饭才不到50元。 在孟加拉国吉大港的清晨,万吨巨轮的钢铁外壳上,几百个拆船工人正攥着锈迹斑斑的电焊枪忙碌。 火花溅在他们粗糙的手上,没人敢分心 —— 这活每年都要夺走二十多人的性命,要么被砸伤,要么触电,要么掉进海里没了踪影。 可干满一天,他们能拿到的钱折成人民币只有 12 块,刚够在达卡街头买 6 份 2 元一份的咖喱饭,至于杂货铺里 8 元一管的牙膏、15 元一袋的洗衣粉,得攒上两三天才舍得买。 同样在为生计奔波的,还有达卡周边纺织厂的 400 万女工。 她们坐在缝纫机前,一天踩 15 个小时踏板,缝出的 T 恤、牛仔裤装船发往全球,撑起了全国八成的出口额。 可一天工资最多 20 元,刚够买三碗街头快餐。 住的地方是木板和塑料布搭的贫民窟,下雨时床底下能积水,晚上睡觉还得盯着屋顶,生怕漏雨把唯一的被褥淋湿。 而几公里外的富人区,一套别墅能卖到 3700 万人民币,门口停着保时捷,街对面的三轮车夫却顶着 40 度高温蹬车,就为挣够当天的饭钱。 不过现在的孟加拉国很贫穷,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曾有过 “金色时光”。 几百年前,恒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黄麻长得比人高,加尔各答还是英属印度的首府,商船装满布料、粮食驶向世界各地,泰戈尔笔下 “金色的孟加拉”,就是那时繁荣的写照。 可自从英国人按宗教拆分土地,1947 年印巴分治后,东孟加拉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好日子就没了。 西巴基斯坦把黄麻出口赚的钱八成拿去修自己的公路,东边的人只能看着自家资源养肥别人,语言、种族差异又让矛盾加剧,直到 1971 年借着第三次印巴战争,东巴基斯坦才独立成孟加拉国。 刚独立的孟加拉国,说是一穷二白都算客气。 外交上没话语权,经济没了巴基斯坦的后盾,老百姓只能靠农业糊口,手工业者辛苦劳作几小时,赚的钱只够买 1.5 公斤大米,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解决。 政府急了,得找个能活下去的产业 —— 农业不行,工业基础为零,低门槛的纺织业成了唯一选择。 更关键的是,当时女性因宗教原因没法工作,近半数劳动力被闲置,政府索性鼓励女性进工厂,这才慢慢撑起了纺织业,如今每年出口超 350 亿美元,成了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纺织工厂。 靠着纺织业,孟加拉国总算缓过点气。 2015 年达到联合国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标准,脱离了最不发达国家行列,GDP 增速每年超 8%,现在排名世界第 37。 可光鲜数据背后全是漏洞:外汇储备只够撑三个月,物价一年涨 9%,纺织业的利润大多被外国品牌和本地财阀拿走,底层人没沾到多少光。 就像街头 2 元一份的咖喱饭,看着便宜,却是无数人一天的口粮;达卡房价每平米 2000 美金,普通家庭不吃不喝攒十几年,也凑不齐一个卫生间的钱。 这些年,达卡街头多了不少中国手机,240 块就能买个能上网的智能机,比本地组装的还便宜。 这背后是中国的帮助:2024 年 3 月,中方签了合同援助 50 亿美元,低价出口手工业、制造业产品,还邀请孟加拉国加入 “一带一路”,帮它把服装卖到欧洲。 这种帮扶让人想起埃塞俄比亚,它也在学孟加拉国搞纺织业,不过还同步建基建、搞技能培训,想走得更稳。 可对孟加拉国的普通人来说,好日子还太远。 女人按规矩十四五岁就得嫁人,进工厂也得比男人多干两小时才拿同样工资。 许多年轻人想出国打工,不是不想留在家乡,而是在这里拼尽全力,也难保证一家人不挨饿。 就像吉大港的拆船工,拆的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旧船,拿着 12 元一天的工资,却舍不得买一管中国产的牙膏。 有人说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可看着街头蹲在地上啃咖喱饭的人,总觉得这条 “路”,走得太苦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