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两名苏联女飞行员,驾驶轰炸机轰炸德军时,被高炮击中,前座飞行员牺牲,后座竟一手扶前座尸体,一手操纵战机奇迹降落! 故事的主角,一位叫赖莎苏尔纳切夫斯卡娅,另一位是她的指挥官,塔玛拉帕米亚特内赫。她俩不是标题里说的轰炸机组,而是战斗机飞行员。1943年,她们驾机为地面部队护航,结果遭遇了六架德军的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 六打一,这在天上基本就是个死局。 敌机瞬间就把她们的飞机打成了筛子。塔玛拉,这位坐在后座的驾驶员,头部中弹,立刻就昏了过去,整个人瘫倒在驾驶杆上。飞机瞬间失控,开始螺旋下坠。 前座的赖莎当时就懵了,她拼命呼叫塔玛拉,但回应她的只有无线电的嘶嘶声和耳边呼啸的风声。飞机在往下掉,战友生死不明,德国人的飞机还在旁边虎视眈眈。换你,你怎么办? 一般人可能就跳伞了,但她们的飞机甚至没有给前座配备完整的驾驶设备。赖莎做了一个我们今天想都不敢想的决定。她,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在几千米的高空,解开自己的安全带,从前座的驾驶舱,冒着被狂风卷走的危险,硬生生地爬到了后座! 她一手抓住机舱边缘,一手去推已经失去知觉的塔玛拉,想把她从驾驶杆上挪开。你们能想象那个画面吗?飞机在打着转往下掉,风刮得像刀子,而她就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用尽全身力气去拯救飞机和战友。 她成功了。 她把塔玛拉推到一边,自己挤进座位,抓住驾驶杆,奇迹般地把急速下坠的飞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更牛的是,她还顺手对着一架靠得太近的德军飞机开了几炮,把它给吓跑了。 最后,赖莎就这么一手扶着昏迷的战友,一手驾驶着这架被打得稀巴烂的飞机,成功返回了己方机场。降落后,人们才发现,塔玛拉还活着,只是重伤昏迷。 赖莎没有一手扶着尸体,但她一手扶着生死不明的战友,用我们无法想象的勇气和技术,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自救。 赖莎和塔玛拉的故事,只是当时苏联几千名女兵在天上拼命的一个缩影。提到这群“空中姐妹”,就必须得提一个让德国人闻风丧膽的名字——“夜女巫”。 这可不是什么外号,是德国人给她们起的,又怕又恨。这支部队,官方名叫“苏联第588夜间轰炸机团”,是清一色的女性,从飞行员、领航员到地勤、机械师,全是女的。她们的平均年龄,也就20岁左右。 她们的座驾,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波-2(Po-2)双翼飞机。这玩意儿本来是战前用来撒农药或者当教练机的,木头和帆布糊的,飞得比德国人的摩托车快不了多少。敞篷驾驶舱,没装甲,没降落伞,唯一的“防御武器”就是飞行员身上的一把小手枪。德国飞行员都管它叫“飞行棺材”。 就是这么个破烂玩意儿,到了这群姑娘手里,成了德国人的噩梦。 因为飞机太慢,白天上天就是活靶子,所以她们只能在晚上出动。为了不被发现,她们想出了一个绝招:飞到目标附近时,关掉引擎,靠滑翔悄无声息地摸过去。 德国兵晚上正在睡觉,突然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嘶嘶”的、像扫帚划过天空的声音,紧接着炸弹就下来了。这声音,就是“夜女巫”这个外号的由来。那种寂静夜里突如其来的死亡呼啸,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有个德国指挥官就说过:“我们无法理解这些苏联女飞行员,她们简直不是人,她们是‘夜女巫’。” 为了让德国人彻底睡不好,她们一晚上要出动好几次。有个叫娜杰日达波波娃的王牌飞行员,一晚上最多飞了18次!什么概念?就是刚落地,加个油,挂上炸弹,马上又起飞,不眠不休地折腾你一整晚。 她们的战果是惊人的。整个战争期间,“夜女巫”们总共出击了超过3万次,投下了2.3万吨炸弹。有24名飞行员被授予“苏联英雄”这个最高荣誉。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30名年轻的飞行员永远没能回来。 除了“夜女巫”,还有像莉迪亚利特维亚克这样的战斗机王牌。这位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的姑娘,个人击落了12架敌机,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王牌飞行员。可惜,1943年,她在一次空战中牺牲,年仅22岁。 说白了,这些姑娘本该是在大学里读书、谈恋爱的年纪,却被战争逼着,爬进了简陋的飞机,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 她们穿着大好几号的男式军装,脚上的靴子里塞满了布条,忍受着男兵的嘲笑和怀疑,但她们用一次次精准的投弹和勇敢的冲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战争一结束,六个月内就被解散了。1945年莫斯科的胜利日大阅兵,所有英雄部队都去了,唯独没有她们。理由很简单:她们的飞机飞得太慢了,跟不上其他飞机编队。 回到我们开头那个标题。那个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因为它击中了我们心中对英雄的所有想象:超越生死的战友情,和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强大意志力。 而赖莎苏尔纳切夫斯卡娅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现实中的英雄,不需要传奇的夸大,她们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传奇。
1979年4月15日,在广东湛江遂溪基地,一位叫做阎稳昌的飞行员快步走向飞机。但
【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