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要求中国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一事'“索赔”800亿美金。这个消息一出来就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忍不住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赞比亚北部有家中国企业在当地运营冶炼厂,厂区里有个尾矿坝,主要用来堆放矿渣和废水。按正常情况,这种尾矿坝会有防渗膜等设施,避免污染物泄漏。 可偏偏赶上了两个倒霉事:一是尾矿坝的防护膜被人割坏,二是赞比亚那段时间遭遇二十年来最强的雨季,雨水远远超过往年水平。双重打击下,尾矿坝崩溃,大量含有铜、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泥浆顺着河道冲进了姆巴希河,最后进入卡富埃河。 这类污染确实会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水源安全、农田土壤、甚至人体健康都可能受威胁。 事故发生后,中国企业的反应还是比较快的。没有推卸,也没有拖延,而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当天夜里,企业负责人就和赞比亚的环境部、水利部等部门沟通,调来几十台设备、上百名工人赶到现场。经过连夜抢修,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溃口被堵住了,算是把最严重的扩散风险控制住。 但这还不够,企业随后又投入大量资金,投放吸附剂降低水体里的重金属含量,还对周边土壤进行检测和修复。考虑到居民生活,他们搭建了临时净水站,免费提供饮用水,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这些措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行动。赞比亚政府后来在8月的发布会上,还对中企的态度和治理工作表示了认可,说明事情的方向在往正面走。 就在处理工作逐渐推进时,9月却突然冒出来一份请愿书。当地一百多名居民联合递交,要求涉事企业设立一个托管账户,往里存入800亿美元,由政府监管,用于环境修复和赔偿,外加2亿美元作为紧急基金。 但仔细一查,真正有法律效力的签名只有11个人。人数一缩小,天价索赔的合理性更值得怀疑。毕竟,放眼全世界,类似环境事故的赔偿,基本都是以百万到千万美元为单位,很少有动辄数百亿的情况。 把这次索赔和其他国家企业在赞比亚的案例一对比,问题就更明显了。 有一家欧洲矿业公司,之前因为长期往河里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导致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村民出现中毒症状。最后结果呢?罚款500万美元。 一家南非公司,尾矿坝设计缺陷导致泄漏,污染水源,赔偿200万美元,再承诺修复,就算结束。 这些对比摆在眼前,中国企业一出事就被索要800亿,很难不让人觉得有针对性。 从多个角度看,这笔“天价索赔”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这么简单。 赞比亚即将迎来大选,反对党往往喜欢借外资企业来做文章。把责任推到外国企业身上,不仅能激起民众情绪,还能拉拢选票。 一些西方势力一直不愿看到中非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从基建到教育医疗,影响力不断提升,这让某些人坐不住了。借机放大舆论,挑拨关系,也是常见手段。 很多发展中国家觉得,西方国家当年殖民时期留下的环境问题从未有人清算,如今自己遇到污染,却只能靠有限的法规解决。这次喊出800亿,更多是姿态,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方式。 话说回来,企业的责任不能回避。尾矿坝溃坝,不管有没有天灾人祸的因素,作为运营方,中企确实要承担部分责任。这点中国企业也没有否认,积极治理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但需要看到的是,中企在赞比亚整体的环保投入和社会贡献,并不像一些舆论抹黑的那样“漠视环境”。仅以谦比希铜矿为例,企业投入了超过3亿美元用于环保,建设废水处理系统、尾矿回收设施,还请第三方定期检测水质土壤,每季度公开结果。 在民生方面,中企帮赞比亚修了300多公里公路,改善交通;捐建12所小学,提供成千上万套教学设备;医疗队义诊服务超过5万人,还捐赠了药品和设备。 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放在一起看,比一些只顾赚钱、不顾责任的外国企业强得多。 这次索赔事件,其实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一课。 在海外,遵守当地法律只是最低要求。要真正站稳脚,还得主动对标国际最高环保标准,把ESG(环境、社会、治理)当成战略。 遇到不合理索赔,企业不能一味妥协,要敢于用法律途径回应,同时在舆论场上澄清事实,避免被恶意抹黑。海外项目不仅有经营风险,还有政治风险和舆论风险,必须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中国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对企业来说,合规合法是底线,出了问题该担责就担责;但对于明显不合理的索赔和恶意抹黑,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支持企业依法维权,也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 这种“有担当但不妥协”的态度,既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感,也能增强企业在海外的信心。 对于赞比亚来说,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推动了矿业发展,还带动了就业、基建和社会民生。如果因为一时的政治操弄或不合理的索赔,把合作关系破坏掉,最终受损的还是赞比亚自身。
特朗普“受辱”后,美媒提议轰炸联合国总部,或者用化学武器昨天(9月23日),特
【81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