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话说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头了,俄罗斯军队的装备问题越来越露骨。坦克丢了三千多辆,这些老家伙在无人机和电子战面前,简直像纸糊的一样,挡不住。明明知道自己落后了,为什么还不从中国买点先进玩意儿补补短板?中国这些年军工突飞猛进,歼-20隐身机和东风导弹系列,国际上都给高分。可俄罗斯那边呢,死活不松口。 这事儿听着挺蹊跷的,直到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在采访里甩出一句:“俄罗斯军队的困境在于,现役武器难以匹配当代战场的精确度和互联性。”哎,这话一出,大家伙儿都醒过味来了。原来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钱不够,而是层层叠叠的坎儿挡着道。 俄罗斯军工这摊子事儿,根子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接手了一堆企业,乌拉尔山那边工厂多得是,专干重型装备,坦克导弹一应俱全。可信息化这块儿,拖了后腿。预算大部分砸在养部队上,2023年研发拨款才占15%不到。企业资金链紧巴巴的,升级数字化系统?先得排队等钱。相比之下,中国军工这些年砸重金,吸收国际经验,成果堆成山。无人机领域,中国“彩虹”和“翼龙”系列出口中东非洲,订单源源不断,技术迭代快得像坐火箭。俄罗斯呢,无人机起步晚,2025年产量还赶不上中国零头。伊朗的“见证者”帮了点忙,但也就应急用用,治标不治本。 技术标准不兼容是硬伤。俄罗斯用格洛纳斯导航,中国靠北斗,协议不一样,数据对不上号。2023年中俄联合演习,就出过信号中断,得手动调接口才能凑合。采购起来,费时费力不说,还得改动一大堆。卡申直言,这种不匹配让合作像推磨一样磨人。更别提心理层面了。俄罗斯自认军事大国,军工是脸面,买中国装备等于认栽。高层里这种心态不少,决策时总卡壳。哪怕数据摆那儿,落后了也得硬扛。自力更生是传统,可进度慢得像蜗牛爬。封闭性强,不爱学别人,中国大胆引进,俄罗斯呢,守着老本儿,宁可慢也不想沾边。 历史这笔账也得算。早年中国从俄罗斯买苏-27和S-300,学了不少基础。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超车了,俄罗斯却拉不下脸反过来借力。卡申分析,这种落差不是一两天能抹平的。2022年后,俄罗斯军工出口从150亿美元掉到80亿美元,产能吃紧,订单丢了不少。可独立感这东西,丢不起。结果呢,常规装备短板用核力量补,威慑还在,但实战拉胯。中国这边军售谨慎,当负责任大国,只卖给可靠伙伴,2023年军贸法规还强调和平用途。卡申也提,中国武器指标牛,但实战检验少,这也是俄罗斯犹豫的点。双管齐下,采购大门就这么关着。 这不光是俄罗斯自家的事儿,还牵扯国际格局。俄乌冲突让西方制裁卡脖子,俄罗斯转头找东方伙伴,可军事合作没那么顺溜。卡申在2024年访谈里反复强调,战争形态变了,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成主流,俄罗斯老装备跟不上趟。资金短缺不是新鲜事儿,苏联解体后军工企业就靠出口续命,现在制裁一压,雪上加霜。企业集群虽多,但重型为主,信息化弱鸡。研发钱少,实验室原型机堆灰尘。技术壁垒更烦人,导航系统对不上,演习时士兵得现调设备,效率低得要命。高层自尊心作祟,买外国货丢人现眼,决策层常见这毛病,直接卡住合作链条。 俄罗斯军工封闭传统不是一天养成。研讨会里专家交换报告,坚持自研,哪怕慢也得本土化。中国不一样,全球视野,成果多。无人机上,俄罗斯产量低,伊朗货临时顶顶。中国“翼龙”在沙漠里飞得欢,订单稳。俄罗斯谈判桌前看样机,笔悬半天不落。历史因素加码,早年技术输出,现在不愿反转。卡申点出,心理落差大,军工是支柱,出口下滑产能紧,但独立感铁板钉钉。中国谨慎军售,避搅局,法规严。实战顾虑也实打实,中国装备牛逼但战场数据少。俄罗斯核补常规,平衡勉强维持。俄罗斯不买,不是看不起,而是多重绊脚石。
外国网友看福建舰电磁弹射,开始群嘲美国福特舰。只能说,外国网友很幽默。
【3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