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历史趣闻星 2025-09-23 12:24:00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谁料7年后,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不能再失去你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甘肃武威的红水村依旧被黄沙笼罩,庄稼刚探出头,不出几日便被风沙掩埋,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面对沙漠的吞噬无能为力,就在这一年,村子里一个年轻人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31岁的王银吉卖掉了家中赖以生存的牲畜,换来一万元,又添钱买了一匹骆驼,他带着年迈的父亲走进腾格里沙漠深处,在荒凉的沙地里挖出了两间简陋的地窝子,宣告着一场与命运的较量。 村子里人心惶惶,大家都摇头说这是痴心妄想,母亲哭着劝阻,担心儿子把全家人拖进绝境,妻子抱着孩子不解,认为这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可王银吉心中已有了答案,他不愿眼睁睁看着黄沙吞掉家园,他笃定地说,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他的坚持。 地窝子四周只有呼啸的风,夜里沙子顺着缝隙灌进来,早晨被子和枕头上铺着一层细沙,水源成了第一道难关,最近的井在三公里外,父子二人骑骆驼往返,一趟就是三个小时。 储下的水先用来洗脸,再用来洗手,最后才浇到树苗根部,吃饭时常常满嘴沙砾,碗筷只能用沙子擦拭,日子虽然艰辛,可他们不曾后退。 最初的树苗几乎没有成活,种下一百棵,能留下来的不足五棵。风一刮,苗子连根被拔起,雨一来,沙丘立刻坍塌,一次次失败,让人看不到希望。 可王银吉和父亲并未放弃,他们在沙丘上反复观察风向和地形,试着用麦草编织成格子压在沙地上,再在其中种下梭梭苗,渐渐地,存活率开始提升,几株顽强的绿芽从沙土里冒出,那一刻,父子俩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治沙的岁月从来都伴随着牺牲,2005年,本应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王银吉的小儿子常说腿疼,送去医院时已经是脑干胶质瘤晚期。 家里所有积蓄早已砸进了沙漠,已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孩子在弥留之际紧握父亲的手,把未完成的愿望留给了他,一定要让这片沙漠变绿,年仅十四岁的生命定格在沙丘边缘,他长眠的地方正是父亲种树的治沙点。 丧子之痛让一家人陷入崩溃,妻子几度想要带着丈夫离开,泪流满面地说不能再失去他,可是,第二天她依旧提起铁锹,修好水桶,和丈夫一同走进沙漠,悲伤并没有击倒这个家庭,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要让孩子安息的地方披上绿色。 多年摸索中,他们逐渐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办法,麦草方格固定流沙,树苗根部深埋入土,三层立体种植既能固沙又能养地,树苗的成活率由最初的不足5%提高到70%以上。 王银吉常常天不亮就下地,直到深夜才收工,每天要种数百棵树,妻子在他身后相伴,父亲依旧坚守在一线,他们一家人用汗水与沙漠搏斗。 随着成片绿意出现,风沙逐渐减弱,昔日怀疑的人们慢慢改口,甚至有人前来请教,政府也注意到他们的努力,送来树苗和工具,后来还修建了治沙道路,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治沙不再是孤军奋战,梭梭林下开始种植肉苁蓉,绿色不仅挡住了黄沙,也带来了收入。 二十多年过去,曾经的荒凉沙地已变成万亩绿洲,种下的乔灌木超过七百万株,风口的村庄再也不怕被沙埋,鸟类和野生动物重新回到林间。 荣誉与奖章陆续而来,但王银吉最在意的不是这些,而是沙地上新冒出的绿芽,每当站在儿子的坟前,看着那片逐渐浓密的林带,他的眼神里闪烁着不曾熄灭的光。 风沙依旧在腾格里沙漠上呼啸,可在红水村,它已不再是无法战胜的敌人,一家人用二十多年的坚守,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他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木,还有对子孙后代的承诺和对土地最深沉的情感,哪怕在最绝望的地方,也能种出希望。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坚守沙漠二十二年,治沙造林近八千亩 王银吉一家的治沙故事》中国甘肃网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