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长春航展后,我才弄明白了,珠海航展和长春航展的不同之处。 很多人聊起中国的航展,总习惯把珠海和长春放在一起比个高下,但这么比,其实从根上就想错了,这俩根本就不是同赛道的选手,它们分别打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它们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撑起了中国航空力量展示的两种模式,功能上是互补的,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标。 珠海航展算的是一本实在的“商业资产负债表”,一张门票敢定到500块,曾经一年光门票收入就高达3个亿,拉动的直接经济价值更是超过10亿。 这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就是个面向全球的商业平台,是制造商们做生意、谈合作的博览会。 长春航展算的则是一本“国民精神资产”,它那边完全是另一种玩法,入场靠免费预约,压根没想靠门票赚钱。 它的目标是吸引尽可能多的普通人参与,是一场旨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防意识的公共投资。 这种模式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航展这个大IP来激活地方的文旅经济,人们来看航展,顺便还能逛逛当地的动物园、历史遗迹,甚至去趟长白山。 一个追求真金白银的经济回报,另一个追求的是难以量化的社会影响力。 价值逻辑不一样,叙事的焦点自然也不同,珠海航展的台词,是对着全世界讲的。 它的定位就是国际级别的,世界各地的航空企业都会来参加,展出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民用、军用、通用航空全都有,让国际客户和行业内部人士能在这里摸到最新的技术和趋势。 而长春航展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国家力量教科书”,是空军主办的一场开放日活动,主要是讲给我国人自己听的,它的展品更聚焦于国产航空工业的硬核成果,比如国产飞机和发动机。 表演阵容更是自家的王牌,像是已经换装了歼-10C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还有歼-20这种顶级装备的现场展示,它的目的很纯粹,就是向国内民众秀肌肉,展示空军的实力与风采。 两个城市的气质也给航展注入了完全不同的灵魂,珠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自带一种“湾区效率”的气场,它的一切都围绕着商业和开放,11月的举办时间也符合国际商贸活动的节奏。 长春就不一样了,那是空军航空大学的所在地,被视为空军的“老家”,所以航展天然带有一种浓厚的“基地情怀”,这更像是一场汇报演出,充满了人情味,主办方会尽心尽力地为观众提供接送服务,这在商业航展里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长春航展一般在9月,东北秋高气爽,通透的蓝天白云成了飞行表演最完美的背景板,给这场力量的展示增添了几分壮美的诗意。 所以珠海与长春,根本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是中国航空实力的绝佳体现。 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交朋友”,负责商业价值的实现,一个在国民心中“铸军魂、强信心”,负责国民教育的普及。 这种双轨并行的模式,既有融入全球的开放,也有固本强基的定力,共同讲好了一个新时代中国航空的完整故事。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2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