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天,有人问张爱玲对未来的打算。张爱玲沉默许久后,说:“人民装那样呆板

小史论过去 2025-09-21 15:11:21

1951年春天,有人问张爱玲对未来的打算。张爱玲沉默许久后,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官宦家庭,父亲张志沂早年留学日本,母亲黄逸梵出身名门,懂画画会音乐。父母1922年就离了,她跟父亲去天津住,那地方宅子大,院里有假山鱼池,她从小爱看书写故事。1931年回上海上圣玛丽女校,课余时间泡在外国小说里,英文底子打得牢。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英文系,太平洋战争打断学业,1942年她坐船回上海,行李里塞满课本和旗袍。回沪后寄住在父亲家,房间小,桌上稿纸堆着,她开始投杂志,笔名用得不多,但作品一出就火。 1943年她的短篇《沉香屑·第一炉香》登杂志,读者信件雪片般飞来,她去取稿费时,手里捏着钱走街头,自行车铃声叮当响。次年《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接连发表,文坛上她的名字到处传,编辑上门聊情节,她端茶时杯子轻叩托盘。1944年她嫁给胡兰成,那人已婚,还在汪伪那边混,她婚后照样写东西,1946年离婚,他一走她就收拾抽屉,把信件叠好塞进去。1940年代末日子紧巴巴,她租小屋住,窗帘拉严,煤油灯下改稿子,灯芯噼啪响。生活虽苦,创作没停,她用笔名梁京连载长篇《十八春》,从1950年3月写到次年2月,吃不准文坛风向,就低调点。 那时候上海变了样,街上人穿的衣服越来越统一,蓝布灰布的列宁装,大翻领,袖口紧,爱俏的里面套白衬衫或碎花。张爱玲留意这些变化,她弟弟张子静1951年春天最后一次见她,问起今后打算。她没急着答,顿了半天,才说不会穿那种呆板的“人民装”。这话从她嘴里出来,不光是嫌丑,还透着对生活方式的抵触。她从小就敏感,家庭破碎让她不安全感强,父亲沉迷鸦片姨太太多,她早学会自保。弟弟走后,她没多纠缠,继续写东西,但心里已盘算出路。 张子静的回忆里,这对话是姐弟俩最后一次深聊,她的话像预言,街上潮流已变,未来更不会给她空间。她1951年随观光团去杭州,在楼外楼吃螃蟹面,只动浇头,面条一口没碰,对面人瞥一眼,她就警觉起来,怕小报告。这种惊悸让她加速决定。申请去港时,她极端谨慎,只告诉姑姑张茂渊,从此断联,不通信不打电话,避免牵连。姑姑把家族相册托她保管,两人就这么生离。行李她断舍离干净,手稿全扔,只带几件衣服和儿时金镯。她的性格就这样,事后看像诸葛亮,实际是原生家庭磨出来的本能。 去港的由头是继续香港大学学业,1952年7月她坐火车从上海到广州,再转深圳出境。海关没为难她,夏衍还想留人,她头也不回。港大是她念过的地方,胡兰成那年也逃到香港,她兴许还有点念想。年底胡去日本,她11月8日也放弃学籍,东渡扶桑,行李箱多出笔记,三个月后空手回港。行踪贴得紧,但没续上旧情。她高傲,却在感情上总拎不清,夏志清后来说她才华没发挥,就因为嫁两个坏丈夫。胡兰成那段,本就乱,她爱得卑微。 在港三年,她住英皇道附近,房间简陋,床边小茶几上写东西,家徒四壁不是夸张。报纸八卦她,说她孤僻,用麻绳篮从窗买菜,不开口像哑巴。她有工作,在美国新闻处办事处,薪水体面,还结识宋淇邝文美夫妇,托付后事的那种朋友。1954年她写出《秧歌》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单位器重她,写作速度破纪录。日子不如意,但比大陆稳,她深居简出,怪癖照旧,就算后来在美国公寓高级,也不要床椅。 离开港去美国的动力,不止谋生。港那时夹在各方势力间,不稳,她要的地方是能给尊严和自由。夏志清夫人王洞说,去台或留港都不如美国安全,她就扑火般去了。英文好,语法完美,只带微口音,她有美国梦,想超林语堂,在西方出彩。可性格执拗,不愿变通,没闯出大天地。去美前期20年最苦,自称活得像狗,租房首付都借钱。宋以朗回忆她蜗居,困顿但不落难,有朋友有工作。 张爱玲一生独来独往,朋友少,1955年深秋走时,只宋淇夫妇送行。克利夫兰总统号开出,她情绪崩,哭回舱写信。孤家寡人,前夫扔了,父亲死,母亲浪迹,弟弟姑姑断联,衣食无着。她坚强,但也是女人,乱世弱女。去美后住纽约再加州,公寓空,搬家频繁,一年几十次。皮肤病开灯治,晚年无儿无女无夫,朋友疏,稿纸书籍伴日子。1995年9月8日死在洛杉矶公寓,心衰,蜷地板,一周后发现。房间纸巾手稿散,她安静躺着。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