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承认巴勒斯坦国,孙玉良:越来越多的国家站在“正义”一边】葡萄牙宣布9月2

孙王良评 2025-09-21 14:30:24

【葡萄牙承认巴勒斯坦国,孙玉良:越来越多的国家站在“正义”一边】

葡萄牙宣布9月21日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就在联合国大会高层周前夕,葡萄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个动作不是孤立的情绪释放,而是已经被铺陈好的节奏:七月底在纽约举行的“推动两国方案”的高级别国际会议上,包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多国外长已公开表达了承认意愿,呼吁其他国家响应。葡萄牙现在提前落子,让这盘棋更清晰了。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并非一场突发的浪漫,而是几个外交团队算过的算术。7月28–30日的那次会议,正是把“落实两国方案”搬到联合国的显微镜下,和会场里高声宣讲的不是抽象理想,而是一系列政治承诺与行动意向。参与国的联合声明把承认国家的选项纳入公开讨论,一句话的政治号令,被放进了接下来的操作手册里。葡萄牙此刻按下确认键——对内交代立场,对外推动连锁反应。

这类承认不是单纯的外交礼节,它带着连锁的法律和象征意义。近期已有加拿大等国公开计划在今年九月的联合国活动中采取类似步骤,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态度也在被密切关注。各方的讨论里既有对实现两国方案的希望,也有担心承认会被解读为政治站队的风险——各国在表态时反复强调既要推进和平,也要顾及地区敏感的现实。舆论里这种“既要也要”的张力,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不断放大。

那么,这一串动作对现实战局和外交走向意味着什么?首先是象征层面:当西方国家从“支持两国方案”的口号,走到“承认一个国家”的实务上,等于把某种国际合法性的天平小幅倾斜。联合国在推动两国方案的框架下,已经制定了某些时间表和宣言,更多国家的正式承认会把这一议程从“道德呼吁”推向“可以计数的法律事实”。对巴勒斯坦方面,这无疑是政治上的正名;对以色列与其盟友,则是压力与新挑战并存的现实。

但别把国际政治想得太干净。承认的背后往往有国内政治的账要算、选举与国际形象的算盘要打。对一些西方政府而言,承认是安抚国内舆论和外交伙伴的手段;对另一些国家,承认又必须和安全、援助、边界谈判等硬问题挂钩。对立面也不是沉默:已有声音提醒,仓促或条件不足的承认可能被对手解释为“奖励暴力”或“偏离和平路径”,这些批评会被拿来作为外交反制的道理武器。不同国家的解释框架,将决定这波承认潮是推动和谈的温度计,还是让对抗持续升温的助燃物。

更现实的一点是,承认并不能自动替代谈判桌。国家承认给了巴勒斯坦更多国际空间,但具体问题——边界、安全、难民回归、耶路撒冷地位、经济重建——依旧需要谈判与让步。那些在联合声明中呼吁对话与两国方案的人士,实际上也在提醒:形式上的认可必须与推动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并行,才能把象征性的胜利转成地面上的改变。否则,这会变成外交舞台上的热搜话题,却无法抚平被冲突撕裂的现实。

地缘政治的另眼看法是,欧洲部分国家此时动作加速,不无考虑美国与联合国的压力。随着联合国大会与一系列多边会议排布,国家间的步调与站位会非常敏感。葡萄牙选择在大会前期宣布,既是一种政治主动,也是想在即将到来的国际场合上争得话语权。其他西方国家能否形成可持续、统一的路线,将决定这波“承认潮”是暂时的表态还是长期的政策转向。

读到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不是一纸承认本身,而是这张地图在变动时留下的空白。更多国家站出来,意味着国际舞台上的“事实”会慢慢改变,反映在实务上可能是更方便的国际援助通道、更多法律与外交渠道,但也可能带来地区对话的短期摩擦。对关注和平的人来说,这是机会与责任并存的时刻:有了承认,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更繁重——把政治能量转成可执行的和解机制,而不是让声明成为外交秀场的华彩一笔。

葡萄牙的决定为这场历时已久的问题投下新的注脚,也为那些期待两国方案的人提供了新的筹码。愿每一次承认都带来更多的对话桌,而不是更多的对峙壁垒。我认为:不管怎么说,承认巴勒斯坦国就是站在了正义的立场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会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反击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种族灭绝式战争屠杀。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