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 很简单的道理,你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贪了40万,他能打胜仗。 因为他知道最多只能贪40%,多了军饱不够,就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给一个东林党,他能贪90万,大头兵军饰直接全没,能不投清军吗? 明朝中后期,皇帝、宦官、文官集团三方博弈激烈,天启年间,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虽然专权跋扈,却维持着朝廷的一种微妙平衡。他打击东林党的同时,也能从江南富庶地区征收工商税、海税,为朝廷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来源。 崇祯皇帝上台后,迅速清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这一举动虽然大快人心,却也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生态。东林党人重新掌权后,很快废除了魏忠贤时期针对工商业的税收政策。 东林党人多出身江南士绅阶层,天然代表着地主和工商业主的利益。他们上台后取消了这些本应由富庶阶层承担的税负,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然而朝廷的开支并未减少,反而因为辽东战事和内部农民起义而急剧增加。 为了应对财政危机,朝廷只能不断加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这些沉重的负担几乎全部压在了西北等贫困地区的农民身上。 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迅速壮大。朝廷陷入了镇压起义需要更多军费,而军费来源只能继续压榨农民的恶性循环。 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败,他志向远大却多疑刚愎,缺乏政治手腕和容人之量。在位17年间,内阁首辅换了50人,刑部尚书换了17人,还杀了7名总督、11名巡抚。 这种频繁换将和滥杀大臣的做法,使得朝中人人自危,无人敢于承担责任,也无人真心为朝廷效力。最致命的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了辽东督师袁崇焕,导致辽东防线几近崩溃。 在面对农民起义和清军双重压力时,崇祯曾考虑与清军议和以集中力量平定内乱。但当议和消息泄露后,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他又处死了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错失了缓解外部压力的机会。 东林党人重新执政后,朝堂上的党争并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各方势力忙于互相攻讦和争夺权力,严重拖累了行政效率,使得许多应对危机的措施无法有效推行。 崇祯皇帝在无奈之下,又重新起用宦官去监军、催饷。但这些太监大多能力有限,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进一步加剧了军队和地方的矛盾。 明朝的灭亡并非因为杀了某一个权臣那么简单,而是多重危机同时爆发的结果。政治上制衡机制失效,党争消耗国力;经济上税收政策失当,财政濒临破产;军事上战略摇摆不定,双线作战力不从心;再加上小冰河期带来的连年旱灾蝗灾,多重压力之下,明朝终于走向了覆灭。 魏忠贤的存在确实像一剂毒药,他用残酷手段暂时维持着明朝的统治,但同时也在侵蚀着王朝的根基。崇祯果断清除了他,却未能建立起新的、更健康的治理机制,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快速衰亡。 网友热评: 魏忠贤就是个双刃剑啊!说他坏是真坏,但好歹能搞来钱稳住局面。 得了吧,还怀念魏忠贤呢?厂卫特务横行,百官上朝都哆嗦,这种“稳定”代价太大。 说白了就是财政崩了!老魏在时还能从江南富商那儿收工商税、海税,虽然狠但国库有钱。 老魏倒台后明朝迅速崩盘,并非单纯因为他死了,而是权力平衡破了、钱袋子漏了、党争更疯了,加上皇帝心态崩了的综合结果。它更像一个王朝积重难返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抽走,整个系统瞬间散架的故事。 如果说崇祯初期不清算魏忠贤,而是利用他的能力并尝试限制其恶行,大明有没有可能多撑一段时间?还是说无论怎么做,都注定会亡? 评论区等你高见! 信息来源:《明亡清兴:明末三帝与清初三帝差距太大》中国新闻网 《被“微腐败”推倒的大明王朝》皋城清风网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
用户10xxx39
那时候需要的是能吏,而不是其他。
半月方塘
请举例哪个东林党是贪官?有多少?
用户10xxx39 回复 09-20 03:16
贪虚名乱国家,比贪钱更可恨。
用户11xxx71
只要贪污腐败没有能打胜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