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喜讯!!! 9月18日,我们国家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例以氢负离子为基础的原型电池,能量密度极高、安全性极强,并且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很多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东西有多牛。咱们平时用的锂电池,里面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跑来跑去储能。现在大连化物所的科学家们换了个思路,把 "搬运工" 换成了氢负离子。 这玩意儿电子密度高得离谱,反应活性超强,天生就是当能量载体的料。但以前全世界都卡在一个难题上:找不到能让氢负离子乖乖干活又不捣乱的电解质材料。 大连化物所的团队从 2018 年就开始死磕这个难题。他们花了五年时间,在 2023 年搞出个 "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 的新招,总算让氢负离子在室温下能跑得飞快。 紧接着,更绝的操作来了:他们用氢化钡给不稳定的三氢化铈裹上一层 "防护盾",搞出个核壳结构的复合氢化物。就这层特殊的 "防护衣",既让氢负离子能自由穿梭,又把安全性和稳定性拉满了。 有了好材料,电池原型说造就造。科学家们用氢化铝钠做正极,二氢化铈做负极,组装出的电池一测试就惊掉下巴。首次放电容量飙到 984 毫安时 / 克,就算充放电循环 20 次,还能保持 402 毫安时 / 克的容量。 这是什么概念?比现在主流的锂电池能量密度直接高出 40%!以后电动车续航轻松破千公里可能真不是梦了。 更让人兴奋的是,他们把几块电池叠起来,电压直接拉到 1.9 伏,当场就把 LED 灯点亮了。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数字游戏,这是实打实证明了氢负离子电池能真真切切供电干活。从纸上谈兵的理论模型,到能点亮灯泡的原型设备,中国科学家用七年时间走完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路。 安全性这块更是戳中了大家的痛点。现在的锂电池动不动就鼓包自燃,冬天续航还打折。氢负离子电池用的是全固态电解质,从根源上解决了液态电解质易燃的毛病。 以后电动车就算被撞了、穿刺了,大概率也不会上演 "火树银花" 的惊悚戏码。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简直是把安全隐患给连根拔了。 而且这技术还藏着个大优势:咱们国家稀土资源丰富。这电池里用的铈元素,正是稀土家族的重要成员。以前搞锂电池要看锂矿脸色,以后用氢负离子电池,原材料供应咱们自己说了就算。这种资源自主可控的感觉,可比看别人脸色舒服多了。 行业专家已经在畅想未来了。这技术不光能给手机、电动车续航加码,在大规模储能、深海探测设备这些领域都能大显身手。 有预测说,到 2030 年氢负离子电池的市场规模能突破千亿元。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这是科学家们用七年汗水砸出来的产业新赛道。 想想看,当别的国家还在锂电池技术上跟咱们卷参数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已经开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了。这就像大家还在比拼马车速度的时候,咱们直接把蒸汽机造出来了。这种从 0 到 1 的原创突破,才是真正的科技硬实力。 现在实验室里的 LED 灯光已经亮起来了,离产业化落地可能还有段路要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又重了一大截。从三峡工程的数字孪生技术,到现在的氢负离子电池,中国科学家总能在关键领域给咱们带来惊喜。 这事儿最提气的地方在于,这是咱们自己从零开始啃下来的硬骨头。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抄,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以走,全靠科研人员一点点试错、一次次突破。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比任何论文和专利都更值钱。 以后谁再敢说中国只会山寨?看看这篇《自然》论文,看看这个全球首例的原型电池。中国科研早就不是跟跑者了,现在已经开始在新能源赛道上领跑了。这个 9 月,大连化物所给全国人民送上的这份科技大礼,可比任何庆功宴都让人热血沸腾!
全球首例!中国刚刚传来大好消息!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
【99评论】【2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