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洛轴,全名洛阳轴承厂,1954年建的,是中国最早的轴承制造基地之一,鼎盛时,几乎全国高精尖设备的轴承都得找它做,连“神舟”飞船用的轴承,它也能造。 可谁能想到,到了2006年,它已欠下24亿元,像个风中摇晃的老人,随时要倒下。 德国那家公司叫舍弗勒,是全球轴承界的大佬级人物,跟奔驰、宝马、空客都有合作,他们一看洛轴设备全,技术底子厚,就动了心思,开出11亿的报价。 对一个资不抵债、发不出工资的企业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金条”,洛阳国资委那边也动心了。 毕竟,这钱能还债、能发工资、还能保住几千个工人的饭碗,眼看着合同准备签了,突然,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跳出来,说了俩字,不行。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欠债的厂子,有人愿意买还不要,搞不懂。 轴承,说白了,就是让转动更顺滑的零件,看着小,作用大,飞机、高铁、潜艇、导弹,哪样不是成千上万个轴承在里面默默干活? 这就像做菜用的油,看不见它的味道,但没它,锅就糊了,轴承虽然是“幕后英雄”,可一旦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可能瘫痪。 洛轴当年是军工配套单位,很多高精度轴承是军用级别的,你说让外资全盘接管,以后关键技术还掌握在我们手里吗,万一哪天人家说“这款不卖你了”,咋办。 这不是杞人忧天,那几年,美国就因为“国家安全”,限制中国买高性能芯片,轴承,虽然不像芯片热门,却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国内媒体对这事议论纷纷,一边是经济账,一边是安全账,两头都不好得罪。 有记者采访工人,问他们怎么看,有人说:“只要不裁人,谁来都行”,也有人担心:“以后还叫‘中国制造’吗?” 那几年,很多老国企日子不好过,设备老旧、债务高企、市场疲软,外资一来,开出溢价,很多地方政府都心动,毕竟,能把包袱甩出去,还能换点真实的钱,多划算。 但问题是,甩出去的,是包袱,还是未来,另外,德国人也不是“慈善家”,舍弗勒当时已经在中国设了多个子公司,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再拿下洛轴,就等于把中国高端轴承的核心地盘一锅端。 这就像一个老字号包子铺,虽然生意惨淡,但配方是祖传的,外人买下后,可能先保留原样,但以后呢,是传承,还是改造,没人能保证。 国家发改委也出面了,对洛轴的收购案展开了审查,最终,这笔交易没批下来,洛轴保住了“国有”身份,但问题也没解决。 后来,事情有了转机,国家开始大力支持“高端制造”,像轴承、芯片、发动机这些“卡脖子”领域,都成了重点投资对象。 洛轴也抓住了这波东风,联合高校搞研发,升级了装备,还拿下了多个航天订单,虽然没能一跃翻身,但也慢慢从“等死”变成了“自救”。 有意思的是,几年后,舍弗勒还是在中国扩张了不少业务,但始终没能掌控洛轴,这说明,一些底线守住了,后路也未必就断了。 有时候,拒绝短期诱惑,才是留住长远机会的关键,如果当年真的卖了,洛轴也许还能活几年,但那种“活”,可能是靠别人输血的“吊命”。 自主权这东西,平时看着没用,一旦遇事,就变得无比重要,当年那场11亿的收购争议,其实帮中国上了一课:经济账要算,安全账更要算。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工业报》2006年7月《洛轴收购案风波始末》、《经济学人》2006年9月刊《全球制造业并购中的国家安全挑战》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8 11:42:5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