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再次语出惊人:“我不仅是以美国国务卿的身份来到你们面前,也是

鉴清评趣 2025-09-18 11:42:46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再次语出惊人:“我不仅是以美国国务卿的身份来到你们面前,也是以犹太人的身份,我一定会站在你们身后的。”一席话,道出了犹太人在美国的强大地位! 布林肯的犹太血统并非秘密,其生父唐纳德·布林肯是华尔街知名投资人,母亲朱迪斯·米哈尔则是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这种家族背景让他自幼浸润在犹太社区的文化认同中,更在职业生涯中与犹太利益集团形成微妙互动。 2021年他出任国务卿后,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额度较前四年增长37%,其中不乏争议性武器交易——例如在巴以冲突升级期间,拜登政府仍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7.35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 尽管白宫宣称“援助与冲突无关”,但《华盛顿邮报》披露,布林肯曾亲自推动简化对以军售审批流程,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犹太游说集团的直接回应。 这种“身份政治”的烙印,在布林肯的外交决策中屡见不鲜。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他力排众议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权,甚至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俄罗斯提出的停火决议。 当时有匿名官员向《纽约客》透露,布林肯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以色列的安全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这关乎犹太选民的核心关切。” 数据显示,2024年大选期间,全美犹太裔选民向民主党捐赠的竞选资金高达2.3亿美元,占该党总筹款额的18%,而布林肯所在的纽约州,犹太人口占比虽仅8%,却贡献了全州40%的政治献金。 更耐人寻味的是布林肯对伊朗政策的转向。2025年6月,当特朗普因空袭伊朗核设施遭国际社会谴责时,已卸任的布林肯公开批评此举“不明智”,称“军事打击只会强化伊朗的核决心”。 这种立场突变被外界视为对犹太利益集团的妥协——美国犹太委员会长期主张通过外交手段约束伊朗,而非激化矛盾。 事实上,布林肯在任期间曾推动重启伊核协议谈判,尽管最终因国内强硬派阻挠失败,但其团队核心成员中,有三人来自亲以色列的“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 这种权力网络的渗透远不止于外交领域。2024年1月,布林肯在国务院告别演讲中,将“应对中国崛起”列为首要任务,并特别提到“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值得关注”。 巧合的是,就在同月,AIPAC发布年度报告,将“遏制中国对以技术输出”列为重点游说议题。更早前的2022年,布林肯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谈判中,半导体产业合作条款被指直接呼应了犹太资本主导的硅谷企业诉求——英特尔、高通等公司的高管中,犹太裔占比超过30%。 当布林肯以“犹太人身份”表态时,他揭示的不仅是个人立场,更是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的运作逻辑。据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美国犹太群体虽仅占总人口2%,却控制着全国60%的私人财富,其创办的智库、媒体和游说组织,形成了一张覆盖政商学界的隐形网络。 从华尔街到好莱坞,从国会山到常春藤盟校,犹太精英的“旋转门”机制确保了政策倾向的延续性。布林肯的案例,不过是这张网络中的一个显性节点。 如今,随着布林肯退出政坛,他的“双重身份”表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政治中难以回避的矛盾:当个人信仰与公共职责产生冲突时,政客究竟该代表全体选民,还是特定利益集团? 当“身份政治”成为决策的隐形推手,民主制度的公平性又将如何维系?这些问题,或许比布林肯的某次表态更值得深思。 你怎么看待政客公开强调特定群体身份的现象?这是真诚的文化认同,还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策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3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