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重大决策。财政只管拨六成军费,其余四成

趣史小研究 2025-09-17 11:39:09

1985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重大决策。财政只管拨六成军费,其余四成由军队自行筹集。那一年有430万军人,总共获得56亿美元拨款。而台湾的军费是98亿美元,日本的军费更是达到240亿美元。海军方面大量老旧型号舰艇不得不超期服役,舰艇状态普遍不佳且失修严重。日本媒体公开放言:“半小时消灭中国海军!” 1985年说起,那一年,咱们国家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无比艰难,当时却又万般无奈的决定——军队要忍耐。 这五个字背后是什么?是那一年,我们多达430万的军队,从国家财政手里只拿到了大概56亿美元的军费。同年,对岸的台湾,军费是98亿美元,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军费开支是惊人的240亿美元。咱们的军费,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 在这种背景下,一家日本媒体的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刺眼的文章,文章里有句话,像一根针扎在中国军人的心上:“半小时内,就能全歼中国海军!”摸着良心说,人家在当时,还真有那么点说这话的底气。 那时候我们的海军,家底有多薄?主力还是那些50、60年代技术水平的“老伙计”,大量的051型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不仅技术上落后了一大截,更要命的是因为缺钱,大量老旧舰艇不得不超期服役,普遍状态不佳,失修严重。别说跟美苏那种“神仙”比,就是跟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比,我们的水面舰艇在质量和技术上都处在绝对下风。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段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岁月,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就这么“抠”?这就要说到那个伟大的战略转向了。198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做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判断:世界大战在短期内打不起来。既然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那国家的重心就应该全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切都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军队也不例外。 于是,“军队要忍耐”的决策应运而生。国家财政只负责拨付六成军费,剩下的四成,要军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不仅仅是勒紧裤腰带,简直是把腰带解下来,让军队自己拿去找米下锅。 怎么找?中央军委三大总部带头,各军区、各兵种纷纷下海,“自谋生路”。于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的现象出现了,军队开始经商。 一时间,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带着军字号头的公司。空军搞起了联合航空公司,海军成立了航运公司,各大军区也办起了像“南方工贸”、“北方实业”这样的集团。小到军分区开的饭店、旅馆、KTV,大到与外资合办的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公司,只要是能赚钱的行当,似乎都能看到军装的身影。 钱的问题解决了,部队的经费缺口补上了,甚至还能改善一下官兵的生活。那个年代,军队搞的第三产业确实也给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注入了一丝活力。但硬币总有另一面,一个被忽略的、致命的另一面。 “穿上军装倒买倒卖,是军队的耻辱,国家的悲哀!”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从一开始就对军队经商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他在一封信中痛心疾首地写道:“这根本不是个方法问题,而是个立场问题。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是在外敌入侵时能够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军队吗?” 张爱萍将军的担忧,不幸一语成谶。 当枪炮声被算盘声取代,当战士们的心思从训练场转移到生意场,一些变味的东西开始不可避免地滋生。军事训练被挤占,部队战斗力出现下滑。更严重的是,军队掌握的特殊资源和权力,一旦与市场经济结合,就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特权,从事走私、倒卖等非法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败坏了军队的声誉,军民关系都受到了影响。 那时候,“官倒” 这个词开始流行,其中就有一些穿着军装的身影。他们开着军车畅通无阻地运输商品,甚至是一些走私品,地方的工商、税务根本不敢管。这种“军商”的存在,对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中央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90年代初开始,就逐步对军队经商进行整顿。1991年,规定师级以下作战部队不准经商;1993年,范围扩大到军级以下部队。一步步收紧,一点点纠偏。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因为它触动了巨大的利益链条。但最深刻的警醒,或许来自于外部。1996年的台海危机,我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虽然声势浩大,但也暴露了我们在现代化作战能力上的诸多短板。这让全军上下都清醒地认识到,一支心里想着赚钱的军队,是打不赢现代化战争的。 终于,在1998年7月21日,中央军委召集解放军四总部开会,江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正式宣布:军队和武警部队,今后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 一声令下,一个持续了13年的特殊时期画上了句号。数千家军办企业被移交、被关闭,军队彻底与商业脱钩,回归了保家卫国的本职。国家财政也随着经济的腾飞,有能力全额保障军队的开支。

0 阅读: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