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落叶黄,大地萧瑟 起苍茫;忆往事,心忧在,吾思心悲暗自伤 秋风乍起。这秋风与春风,都有着相似的温度、力度、速度,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春风拂面如温暖,秋风吹拂却寒冷,似乎还带着一股肃杀之气与悲凉之感。 - 入秋后,健康之人的阳气开始内敛,腠理毛孔逐渐闭合,不再轻易出汗、泄气。但若是肺气不足或不善于收敛的人,在秋风乍起时,则极易受风、感冒,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便是在秋冬容易感冒,有的不易痊愈,有的反复发作,往往是别人都没生病他却先病,别人都好了他还未好。“弱不禁风”,便是形容这种人体失去屏障保护的情况。 - 其实,在人体表面,有两道容易受风的地方,人体也相应地拥有保护自身的天然防线。 - ◼️第一道容易受风的地方,是脑袋和脖子的颈部。 第一个穴位叫做风府,风府如果受风,会直接入脑,表现为剧烈的头痛、身痛、骨节痛; 第二个穴位是风池,风池受风之后会表现为偏头痛、恶寒、发热、颈肩背痛、鼻塞、耳鸣等症状; 第三个穴位是翳风,翳是屏风的意思,这里轻易不会受风,但若中邪,会表现为面瘫、眼睑跳动、流口水、眼睛不能闭合、耳鸣、耳聋等症状。 - ◼️第二道防线也在人的上半身。 就在后背肩胛骨内侧和上边有两个穴位:一个是风门,一个是秉风。这些部位都容易受风,平时就要特别注意防范。入秋以后,切不可贪凉,门窗大开,迎风而眠。 - 若一不小心没挡住风,风侵入到了体内,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善行数变,意思就是它会在身体里跑动、流动,人会觉得身上有气串着疼,或者是身上有游走性的疼痛。受风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停漏气,不停出汗,有气没力,干什么也没精神,然后往那儿一坐身体就吱吱地冒汗。正所谓:“后患无穷”。 - 所以,不要小瞧了秋天的风。秋日里,起风了,记得穿戴好围巾,防风保暖才是紧要的事。 - 在季节变化之际,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需求,做好养生防护,迎接每一个美好的秋冬。愿秋风不扰,身体安康,温暖过冬。
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中医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脾胃
【4评论】【1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