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翻开美国政治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凡是那些势头太猛、又不肯按“规矩”走的人,往往走不长远。31岁的查理·柯克,不过是把这个百年老戏码,又演了一遍。 没人否认查理·柯克的本事。年纪轻轻就攥住大批学生粉丝,那股子能搅动舆论、拉拢人心的劲儿,活脱脱是“小号特朗普”——甚至比当年的特朗普更可怕,毕竟他更年轻,还能深耕新一代选民。可在美国政坛,“有本事”从来不是护身符,“懂规矩”才是。这里的“规矩”,说穿了就是别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别让民主党大佬坐立难安,更别让共和党元老觉得位置要被抢。 查理·柯克偏不。他像根冒头的椽子,又直又硬,把两党的“舒服日子”搅得稀碎。民主党怕他把年轻选民彻底拉走,共和党老派怕他掀翻旧格局——两边心里都打着同一个算盘:这小子不除,谁都睡不踏实。 于是,美国最“好用”的剧本就该登场了:一个身份模糊的“红脖子孤狼”,一场看似偶然的“意外”,最后再用一句“个人极端行为”收尾。这套流程,美国人太熟了。1865年林肯遇刺,刺客是“孤狼”;1963年肯尼迪倒在达拉斯街头,凶手还是“孤狼”;去年特朗普遇袭,背后依然是“孤狼”。就连爱泼斯坦,都得在监控“恰巧”关掉时“自我了结”,不给“规矩”添麻烦。 你真以为这些都是巧合?说到底,美国政坛的“规矩”,从来不是保护民众,而是保护那些坐在金字塔尖的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能被掌控的格局,容不下任何可能打破平衡的“变数”。林肯想重构战后秩序,肯尼迪想动美联储的奶酪,查理·柯克想靠年轻人改写游戏规则——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太扎眼,太不懂“藏拙”。 所以,当查理·柯克变成又一个“牺牲品”时,别惊讶,也别纠结“孤狼”的真假。这不过是美国权力场的“清理机制”在运转:出头的椽子必须烂,挡路的人必须走,至于用什么理由,“孤狼”永远是最省心的答案。
我跟你说,明朝有个将军,脑子绝对是进水了。他把当时贵州最有权势的女土司,一个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