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棣的铁蹄踏破南京城门那一刻,建文帝的血脉就注定了悲剧,一个七岁,一个两岁,两个孩子,两种命运,一个人间蒸发,一个活埋半世纪。 建文四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金川门。 当朱棣踏入皇宫的那一刻,宫中已经是一片火海。 这场大火改变了建文帝朱允炆一家的命运,也决定了两个幼小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攻克南京时,朱文圭其父建文帝、兄朱文奎不知所终,母马皇后自焚而死。 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 建文帝的皇后马氏选择在宫中自焚,宁死不受屈辱。 而建文帝朱允炆和7岁的太子朱文奎则从此失踪,史书上只记录了"莫知所终"四个字。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建文元年被立为皇太子。 据史料记载,朱文奎出生时正好是月底,太祖朱元璋见到"日月皆终"的时辰,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 没想到这个预言后来真的应验了,朱文奎7岁时就在这场政变中失踪。 关于朱文奎的下落,后世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父子两人都在宫中被大火烧死,也有人说建文帝通过宫中的暗道带着儿子逃出南京,从此隐姓埋名。 不管怎么说,从那天起,朱文奎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再也没有任何踪迹。 相比之下,年仅2岁的朱文圭命运不同。 朱棣面对这个襁褓中的侄孙,心情很复杂。 杀了一个2岁的孩子,于心不忍;不杀又担心将来成为政治隐患。 最终朱棣做了一个决定:把朱文圭贬为庶人,幽禁在凤阳。 之后便被明成祖禁锢于中都凤阳广安宫。 从此,朱文圭开始了长达55年的囚徒生涯。 朱棣给朱文圭安排了一个新的称号:"建庶人"。 这个称号既表明了朱文圭的身份,又说明了对待方式。 朱文圭在凤阳的生活条件很严苛。 不准与外界接触,不准读书识字,基本上就是与世隔绝。 朱文圭从2岁开始,一直被关在高墙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种囚禁生活一过就是55年。 朱文圭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明朝前期的历史变迁。 可是这些对朱文圭来说都没有意义,因为高墙隔绝了一切。 转机出现在天顺元年,也就是1457年。 1457年(天顺元年)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时,建庶人已被禁锢五十余年之久。 由于英宗先前才被禁锢于南宫,对同样被禁锢的建庶人动了恻隐之心。 明英宗朱祁镇有过被弟弟景泰帝幽禁8年的经历,深知被囚禁的痛苦。 重新夺回皇位后,朱祁镇想起了那个被关了55年的朱文圭,心生怜悯。 朱祁镇对大学士李贤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 意思是血脉亲情让人不忍心继续这样下去。 李贤听了大加赞赏,说:"尧舜也不过如此。" 当天朱祁镇就下旨释放朱文圭。 可是重获自由的朱文圭情况让人震惊。 出狱后六畜不分形同白痴。 57岁的朱文圭被释放时,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已经如同白痴一般,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连牛马都分不清。 朱祁镇为朱文圭修建了房屋,赐给妻子和奴仆,让这个苦命的人能够过上正常生活。 可惜朱文圭获得自由的时间太短了。 1457年获释,1459年就去世了,享年57岁。 获得自由仅仅两年,朱文圭就离开了人世。 朱文圭去世后留有后代。 据史料记载,弘治年间还有人向朝廷建议册封建庶人为王,让其后人奉祀朱标香火。 这说明建文帝一脉并没有完全断绝。 从朱文奎和朱文圭两兄弟的命运可以看出,生在帝王家并不总是幸福的事情。 朱文奎7岁时就在政治斗争中失踪,生死不明;朱文圭虽然活了下来,却被囚禁了55年,等于大半生都在高墙中度过。 这两个孩子的悲剧,完全是那场政治斗争的后果。 朱棣虽然是胜利者,但面对两个无辜的孩子时,内心肯定也很纠结。 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一个消失,让另一个活埋。 朱文圭的遭遇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从2岁开始被囚禁,直到57岁才重获自由,这种经历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承受过。 更悲惨的是,获得自由时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生活,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野人。 建文帝的两个儿子,一个7岁时人间蒸发,一个被"活埋"了55年。 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在政治斗争中,最无辜的往往是那些没有选择权的孩子。 朱文奎和朱文圭都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仅仅因为血缘关系就承受了如此悲惨的命运。 朱棣在处理这两个孩子时,体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家的复杂心理。 既要维护政权稳定,又要顾及人伦亲情。 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孩子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是牺牲的方式不同而已。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