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9日河南,一位高中老师晚上回家,发现2名女学生,竟然和几名纹身黄毛在一起,双方有说有笑,还一起抽烟,此时已经放学,老师本可以不用理会,可是,出于老师的职业道德,他直接掏出红色袖章戴上,径直走过去呵斥2人! (信源:洛视频——深夜高中女生和社会人士在外逗留,学校老师发现后当场教育) 晚上 9 点多,河南一位高中老师下班回家,刚走到奶茶店门口,突然停下了脚步。 俩穿校服的女生正和三个染着黄毛的小伙子说笑,其中一个女生伸手接过烟,手指熟练地夹着,另一个还在笑着起哄要一根。老师心里咯噔一下,转身从兜里掏出个东西,往胳膊上一套,径直走了过去。 那三个黄毛正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抬头看见一个胳膊上戴着红色袖章的人过来,脸 “唰” 地就白了。夹着烟的手一抖,烟掉在地上,赶紧用脚碾灭,嘴里嘟囔着 “走了走了”,仨人跟头兔子似的钻进旁边的巷子,没几秒就没影了。 只剩俩女生站在原地,手里还捏着没点燃的烟,手指抖得厉害,脸涨得通红。 老师走过去,声音不高却很严肃:“哪个班的?给班主任打电话,让他来接你们。” 女生支支吾吾不肯说,老师也不催,就站在旁边陪着,手里攥着手机,眼睛盯着黄毛跑掉的巷子口。 没过多久,巡逻警察骑着电动车过来了,看到这情况,立马停下车,手按在对讲机上,站在不远处盯着巷口。 直到女生的班主任骑着电动车赶来,和老师、随后赶到的家长交接清楚,警察才骑车继续巡逻。 这事儿被路过的人拍下来发到网上,网友们直接炸了锅。 有人说:“这老师太帅了!那红袖章一戴,比啥都管用!” 还有家长留言:“我家孩子也上高中,就怕她跟不三不四的人混,有这样的老师,我们能踏实点。” 其实,老师的这个举动,藏着教育里最珍贵的东西 ——“责任”。按说已经放学了,又是在校外,老师完全可以装作没看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他偏不,因为在他心里,“老师” 这两个字,不只是上班时的头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 “青春期叛逆期”,好奇心强,容易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也渴望被 “认可”。 这时候如果遇到一些不良的引导,很容易走偏。就像这俩女生,可能只是觉得跟 “黄毛” 在一起很 “酷”,却不知道这种圈子可能藏着危险 —— 抽烟只是小事,万一被怂恿着逃课、去网吧,甚至接触更不好的东西,这辈子都可能受影响。 老师的及时出现,其实是给了孩子一个 “台阶”。那些黄毛跑了,女生没了炫耀的对象,也没了被胁迫的可能。 老师没在大庭广众之下严厉批评,只是让班主任来接,既保住了孩子的面子,又让她们知道 “这事有人管”。这种处理方式,比劈头盖脸一顿骂管用多了。 有人说 “老师管得太宽,校外的事不该他管”,这话可就错了。孩子的成长哪分校内校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 教育部早就提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育人理念,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学生可能出问题,有能力管的人就该伸把手。 再说那位巡逻警察,他本来可以只是路过,却停下来站岗,这也是一种 “隐性教育”。 孩子会知道,就算老师不在,还有警察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默默保护着他们。这种安全感,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 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有位老师晚上散步,看到自己班的学生在网吧门口徘徊,没上去就骂,而是买了瓶水递过去,说 “我家孩子也总想来,我知道你们觉得新鲜,但这里面水太深,叔陪你走回家,咱聊聊”。 后来那学生说,就因为老师那瓶水和那句话,他没走进网吧。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热乎乎的人心。这位河南老师揣在兜里的红袖章,可能平时没怎么用,但关键时刻,它不只是个标志,更是一种 “我要管” 的决心。那三个黄毛怕的,可能不是红袖章本身,而是背后代表的 “规矩” 和 “责任”。 现在很多学校都给老师发了类似的执勤标识,鼓励老师在非工作时间遇到学生问题时主动介入。这不是给老师增加负担,而是让教育的触角伸得更长,给孩子更周全的保护。 网友说得好:“不是所有的管都叫多事,也不是所有的不管都叫宽容。” 在孩子可能走歪的时候拉一把,在他们迷茫的时候指个方向,这才是老师该有的样子。 希望这样的老师能多一些,也希望家长们能多理解老师的这份心。毕竟,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样的 —— 都想让孩子好好长大。 你们上学时遇到过这样 “敢管” 的老师吗?评论区聊聊,也给这位河南老师点个赞。
这下出名了,不止河南人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一位高中老师晚上回家,发现2名女
【565评论】【3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