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现象:一场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从“竞技体育”到“体育产业”的范式革命 市场化、消费化、产业化是中国体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方向和深水区,改革现有项目协会体系的弊病,符合全球体育发展的主流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利益重新分配问题。 一、为何上述观点是正确方向? 现代竞技体育早已超越“唯金牌论”范畴,其本质是一个以高水平赛事为核心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 1. 消费者主权时代:体育成功不仅由金牌定义,而是由“是否有人愿意为之付费”来定义。门票、转播、衍生品、赞助等收入,直接反映了市场认可度。一切改革均要以满足和创造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 2. 体育是城市经济的“流量引擎”:一场成功赛事能带来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的全面消费。英超、NBA等联盟的本质是“内容公司”,生产出精彩比赛,为城市吸引全球性的注意力经济。这与文旅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3. 协会的“异化”与改革必要性:协会“形成小圈子、耗费经费、作用不大”,已经成为传统体制的痛点。许多协会与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和“竞技”展开,而非“服务”行业和“开发”市场。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滞后,行政化管理抑制了市场活力。 二、超越“取消协会”的可行路径是“职能重构与机构改革” 对现有”协会”进行革命性职能重构和机构改革,建立一套 “管办分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 的现代治理体系是必须的 “管”的层面(政府与监管):体育局应从“办体育”转向“管体育”,负责制定战略、进行行业监管(如反兴奋剂、仲裁纠纷)、提供公共服务(如建全民健身场地) “办”的层面(市场与运营):各项目的职业联赛应成立独立的、由俱乐部共同拥有的职业联盟(如中超联盟、CBA公司)。它完全负责商业开发、赛事运营、品牌推广,其核心使命是盈利和满足消费者。 “桥”的层面(行业与服务):这是改革后协会的新定位。它应剥离行政管理职能和商业运营职能,变成一个真正的非政府、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其核心职能应专注于: ·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竞赛规则。 · 负责裁判员、教练员、指导员培训认证。 · 构建青少年培训和业余竞赛体系。 · 开展研究,普及运动项目文化。 · 为项目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咨询。 改革后应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向改革后的协会购买“青训体系建设”、“国家队保障”等公共服务,或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地投资于场馆、俱乐部等基础设施。 三、破解核心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部门与体育局的协同” 这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最后一公里”。打破部门壁垒,需顶层制度设计和强大的推动力。 1. 建立高层级的协调机制 成立由更高层级(省、市一级)领导牵头的“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包括体育局、文旅局、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等。将体育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形成协同的动力。 2. 以“项目包”和“IP”为抓手推动融合 · 经济发展部门(文旅局、投促局等)不应将体育视为一个要“管理”的领域,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合作的“内容供应商”和“流量IP”。 · 具体操作:文旅局可将职业联赛、明星运动员作为城市旅游的“形象大使”进行推广;与联盟合作开发“观赛旅游套餐”;规划部门在新建大型体育场馆时,提前规划周边的商业和文旅配套,使其成为城市活力新地标。 3. 数据共享与政策配套 体育部门掌握的赛事人流数据、消费者画像,应与文旅、商业部门共享,共同分析消费趋势,精准布局产业。公安、交通等部门需为大型赛事举办提供高效、规范化的配套服务流程,降低办赛制度性成本。 4. 体育局的角色革命:体育局要进行痛苦的自我革命,从“权力部门”转变为“服务部门”。其业绩考核应从“金牌数”大量转向“体育产业总产值”、“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等更宏观指标。 从“行政体育”到“产业体育”的是一种范式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从“竞技体育”到“体育产业”的范式革命。 旧局面:体育局管理协会,协会管理联赛,目标是金牌。体育是“事业”,需要财政拨款。 新局面:职业联盟运营联赛,满足消费;改革后的协会提供服务,夯实基础;体育局进行监管,制定政策;文旅等部门借力体育,发展经济。体育是“产业”,自身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改革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改革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苏超”现象:一场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从“竞技体育”到“体育产业”的范
居士龙笑哥
2025-09-15 10:23:50
0
阅读:0